五穀不分:典故是什麼?五穀又是哪五穀?
五穀是哪五穀?
稻、黍、稷、麥、菽
然而,另有一說是「麻、黍、稷、麥、菽」,也就是「稻改成麻」的版本。而事實是,這事就是沒有標準答案,並沒有哪個經典有對其進行定義,於是可以簡單理解成六個主要的穀作物:
稻、黍、稷、麥、菽,再加一個「麻」。
其中,
- 「稻」就是稻米。
- 「黍」就是玉蜀黍,也就是玉米。
- 「稷」就是小米。
- 「麥」就是小麥。
- 「菽」為豆類,包含黃豆、黑豆、青豆,不過實際上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大豆;也包含綠豆、紅豆。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地球上產量最大的三種穀物分別是「稻米、小麥、玉米」,依舊榜上有名。
而除了「豆科」是雙子葉植物,其餘的「稻、黍、稷、麥」都是單子葉植物中的「禾本科」的成員。
「五穀不分」出自何處?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論語.微子》
簡單來說,就是子路跟丟了,問一個老人他剛剛有沒有看到孔子?老人回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教育部國語辭典對此的注釋是:
四肢不勞動,分不清五穀。後用以形容讀書人脫離實際生活,缺乏實用的生活知能。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註解是偏向認為這個老人在嘲諷孔子,意即「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能算老師呢?」。
然而實際上還有不同的解釋流派:
- 老人的意思是說,他忙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了啦,哪有時間管你老師有沒有路過?
- 老人是在酸子路,酸他「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朱熹就是持此觀點)
本部落格所有文章除特別聲明外,均採用 CC BY-NC-SA 4.0 許可協議。轉載請註明來自 Hi 我劉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