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每股盈餘?

每股盈餘就是平均每張股票可以帶來多少收益。通常我們會稱呼每股盈餘為 EPS(Earnings Per Share)。

簡單來說,假設我的公司發行了一千張股票(意即一百萬股),去年賺了一千萬,那麼每股盈餘就是 10,000,000÷1,000,000=1010,000,000\div1,000,000=10

如何理解每股盈餘?

但是問題來了,每股盈餘的數字,對投資人來說,有什麼意義呢?假設:

  • 甲公司去年的 EPS 為 10
  • 乙公司去年的 EPS 為 20

能看出哪家公司厲害嗎?沒辦法,顯然還需要更多資訊才行。

那 EPS 一開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台灣證券交易所表示,為了鼓勵國內新創事業的發展,推動採用「彈性面額股票制度」,金管會於102年12月23日公告修正「公開發行股票公司股務處理準則」第14條,將原「股票每股金額均為新臺幣壹拾元」之規定,修正為「公司發行之股份,每股金額應歸一律」。未來國內公司發行股票之金額將不限於新臺幣10元,也就是說股票面額不再全部是10元,可以是5元、1元或是20元或其他面額,公司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自行決定股票發行面額。

其實因為在民國 103 年之前,台股發行面額是固定在 10 元的。而也因為發行面額固定,EPS 為 10 就代表——每股 10 元,一年後這 10 元可以再賺 10 元回來!也就是一年後翻本,超強。(而 EPS 為 20 就更強了對吧)

但隨著後來的彈性面額,EPS 就比較沒有單獨存在的意義了。

所以我們現在瞭解,光知道 EPS 沒什麼資訊價值,我們還要考量每股的股價才是。於是我們會進一步去看——本益比。

什麼是本益比?

本益比的「本」為股價、「益」為 EPS,所以顧名思義:

本益比=股價÷EPS本益比=股價\div EPS

若我的公司去年賺了一千萬,而在外流通的股票有一百萬股(此時 EPS 為 10),並且當下的股價為 100,此時本益比就是 100÷10=10100\div 10=10

如何理解本益比?

以上面的例子而言,我買了一張 100 的股票花了十萬,而公司利用這個十萬賺到了一萬。所以你可以說,這個公司可以花 10 年回本。

所以本益比的一個白話意義就是:花幾年回本

這樣說來,本益比越小越厲害咯?大致上是這樣沒錯,但身為投資人,我們還是會在意這些盈利有沒有進到自己口袋對吧?

然而,本益比就算再低,公司的回本能力再厲害,也不能保證投資人的利潤——畢竟,公司賺的錢不一定會作為股利發出來。有可能公司會拿去擴廠、進一步投資、或拿去補之前的債務。

小結

  • EPS 單獨看沒什麼意義,通常會搭配本益比一起看。
  • 本益比越低表示公司回本能力越強,但這依然不一定代表投資人的利益。

附註

  • 本益比的英文是 Price-to-Earning Ratio,簡稱 P/E r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