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的圓錐曲線

  • 數A直接拔掉:數A學測不考。
  • 數B改成弱化版:僅需由平面與圓錐截痕,視覺性地認識圓錐曲線,及其
    在自然中的呈現。
  • 數甲:沒錯,都移到數甲了。
  • 數乙:數乙指考不考。

也就是說,數A學群在學測不需要處理圓錐曲線,但高三依舊會碰到。

而數B學群則是在高二就先學習弱化版本的圓錐曲線,而高三不會再遇到。

圓錐截痕

在 108 課綱之前,學習圓錐曲線時,都只會簡單提到圓錐「截痕」,但不會特別做成考題。但目前數B在課綱中已經明訂要學生「視覺性地認識圓錐曲線」,故在「截痕」這個部分,反而是要比之前更加著墨的。

image-20220328161612657

其中,「圓形」與「拋物線」有相較之下較為講究的切法:

  • 截面與「軸」垂直時,切出圓形。
  • 截面與「母線」平行時,切出拋物線。

如此一來,「母線」一詞就是因應新課綱,無可避免地需要學習的新概念。

可謂是教改路上的美麗與哀愁。

逃逸速度與詞綴

在物理中,逃逸速度是指考範圍。

如果加速至逃逸速度,此天體的運行軌跡,將從橢圓轉變為拋物線。

而若再加速呢?軌跡將轉變為雙曲線!

所以如果系統單純的話,彗星軌跡理論上會是拋物線或雙曲線。

而拋物線的英文 parabola,可理解為類似(-para)拋(-bola);雙曲線的 hyperbola 則可以理解為超過(-hyper)拋(-bola)。有趣吧?

然而這些雙曲線詞彙被命名時,其實是沒有這層面的意思的。但這個發展歷史就真的有點超綱了,此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