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到元認知?

「元認知」這個概念已經大行其道多年(撰寫此句時,時空坐標為西元 2022 的地球上),其最白話的解釋就是:「認知到自己的認知」。

而「認知到自己的認知」這句話,看起來就很有套娃的潛力。例如,

  • 套一層娃:「我認知到自己有認知」、「我認知到他的認知」、「我預判了他」(要先認知到別人也有認知,才能做到『預判』)
  • 套兩層娃:「我知道他認知到我的認知」、「我預判了他的預判」
  • 套多層娃:「我不能讓他知道我知道了他知道我能認知到我的認知」、「我預判了他預判的我的預判」

這有什麼日常的應用價值嗎?有一個大家常用的例子,那就是「欺騙」。

「欺騙」至少需要「兩層元認知」,也就是說,你必須先知道對方也擁有認知(一層),你才有辦法利用他的錯誤認知(站在第二層利用前一層),產生資訊不對稱,從而自利。

那如何破解「欺騙」呢?很簡單,破解「兩層元認知」的方式就是使用「三層元認知」,即——「騙中騙、碟中諜」。

再推廣出去,如果能將多層元認知行使如流,我們甚至可以預測、甚或是操控世界。(為什麼呢?畢竟我們眼中的世界,有大多數只是人跟人組成的人際網絡。比如說,「我預測到散戶們會因為這個負面新聞大量拋售股票,所以今天先行佈局做空」)

另一個正夯的應用層面,就是「正念」。正念的操作型定義是:時時刻刻非評價的覺察(moment-to-moment non-judging awareness)。要對世間萬物都保持著「非評價的覺察」,意味著你要觀察到所有的事,包含自己的情緒、他人的行為、甚至天災人禍。而我們已經知道了,要做到這件事,也需要一定層次的「元認知」。

由此可以下一個並不嚴謹但簡單粗暴的結論:元認知,很泛用,也很強。

元考試

如果我們認知到其他人都有他們自己的認知與心智,那有很多事情其實都會有非常簡單的邏輯。例如,如果我們認知到出題老師也有自己的認知呢?

沒錯,這其實就是「猜題」。也許你覺得沒什麼,猜題有什麼難的?大家學生時期就懂得猜題了啊!

然而,重點其實不在於「猜題」本身,而是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猜題」?

你的「猜題」,是純粹碰碰運氣呢?還是從老師上課時的態度揣摩的?還是你將自己的認知層次上升到「課綱要我們學會什麼」的這種高度,再使用邏輯推演出的『這題型一定會考!』呢?

這其中的層次差異,顯然不同。

元學習

那麼,「元認知」要怎麼應用在「學習」上?

一樣的道理:我們要「認知到自己在學習」。

當我們做到了這點,請問,我們還需要「填鴨式教育」、「魔鬼訓練班」嗎?

當我們做到了這點,我們自己就會「知道自己欠缺什麼」、「清楚自己的短處與長處」,進而自己決定學習方向、學習方法。

當我們自己決定了學習方向,「終身學習」不就自然而然地內建在自身了嗎?

所以我教課,尤其是在總複習的環節時,時常會跟學生強調「章節意識」。

章節意識

請問,這個學期,你學了什麼?

如果語塞了,那就是章節意識不到位。

大部分時候,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

  • 老師漏掉了A沒講,學生就完全不知道有A的存在。
  • 老師說這次先跳過B不講、先講C,之後回頭補講B,學生毫無意見,也不在乎原因。
  • 老師說這次D段考不考,學生樂得輕鬆,理所當然就不管了,直接當做沒看到。

很常見的情形,對吧?但,這也顯示了這類學生的「學習層次」低落。

如果運用了「元學習」,你一定會知道現在正在哪個單元、哪個概念、哪個重點;更進一步,你會知道現在這個概念「會不會考?」、「會怎麼考?」、「課綱怎麼規定的?」。

看到重點了嗎?如果你知道「課綱怎麼規定」,那你一定也清楚「課本的目錄長怎樣」,於是你就知道「這個概念屬於哪個章節」,此時你就擁有了「章節意識」。

擁有「章節意識」就好像學習的時候開了「上帝視角」,你知道自己正在「耕耘」哪個特定的區塊、知道自己還有哪裡還很「荒蕪」需要開墾。於是,在做總複習的時候,就不用跟大家一樣沒頭沒腦地從第一章開始慢慢啃了,不是嗎?

這就是層次的提升。

課綱之於學生

試問,大考的題目,照著什麼出?

「課綱」啊!

但會親自去閱讀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很奇怪,也很可惜。

這時學生會問:「不對啊,我是學生,你是老師。課綱是給老師、出版社、大考中心看的,我不是負責專心學習就好了嗎?」

你要如此死守「自己認為的自己的本分」也可以。但請問,你這是在說,你註定要一輩子比你的老師還遜嗎?

108課綱的排列組合

說到這邊,排列組合有好多好多不同的應用題,每次都不知道要用哪種技巧來解題……

學生們在排列組合這裡,腦海中雖然「擺滿」了各種解法,但卻沒有被「收納」好。而原因呢?沒有章節意識。

如果章節意識足夠的話,要能自己憑空羅列出這些解法:

  • 重複排列
  • 直線排列
  • 不盡相異物排列
  • 組合
  • 重複組合

其中,「重複組合」在 108 課綱已經明訂刪除。

等等,這會不會太超過了?課綱要我們有「素養」,怎麼反而像在「背重點」呢?

綜上所述,我的回答是:

  • 如果要將「素養」完整內化,我們就要有「元素養」。即,我們要明晰地意識到課綱要我們在某個章節掌握某個特定素養。
  • 沒錯,這的確超過了,因為「元認知」就是超越了「認知」;而「元學習」就是比「學習」更超過。
  • 還有一個我們都聽過的老生常談:『要達到 100% 的成就,必須要有 120% 以上的底蘊』。可不是嗎?

所以你要講排列組合了嗎?

沒,我講完了。

如果上述觀點都能接受,相信高中數學已經沒什麼能難倒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