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view

我的小書評

如果跟你說,你一直深信不疑的經驗事實,其實是錯誤的概念事實,你接受嗎?

不管你接不接受,一個移動中的物體確確實實地變短了,而你那一年前出發去太空旅行的雙胞胎弟弟,回來後也確確實實比你老了…… 我們從出生就開始根深蒂固的絕對時空觀,其實早就過時了。

科學哲學史其實就是一連串的世界觀洗牌,而且我們也顯然還沒到達終點。

這本書介紹了亞裡斯多德世界觀到現代世界觀的演進過程,除了科學事實的發現,還有其中的觀點變化與哲學解釋。

如果你對自然科學充滿了好奇,但又不滿足於義務教育提供的考試導向的介紹,那這本絕對推薦!

缺點是,翻譯略顯生硬,有時候要特別猜測作者的原話來正確理解內容。好在作者的論述十分平易近人,較難的概念會重複提點,依舊是滿好吸收的。

世界觀流變簡述

托勒密引進了本輪與均輪來描述地心系統的天文規律,以工具主義而言,十分精巧且有正確預測的能力。但為什麼會有本輪呢?

克卜勒計算了大量數據,成功地用橢圓軌道和日心系統來描述天文規律,其解釋與預測天文現象的能力不僅更簡潔也更正確了!但為什麼大家會繞著太陽轉呢?

牛頓用萬有引力公式提供了解答。但問題又來了,重力這種魔法般的超距力是怎麼發生的?不可知。就連牛頓本人都說,咱們先用工具主義來看待這回事吧。

而後,愛因斯坦透過廣義相對論提出了解釋,原來天體們其實依舊只是在時空中走直線罷了!

而現在,量子理論的數學公式擺在眼前,其解釋與預測能力極度精準。但到底,違反了定域實在論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怎麼回事呢?

Good Point

  • 「以太」其實是亞裡斯多德發明的詞彙。
  • 試理解真實(Truth)跟事實(Fact)的定義與差異。
  •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最後唯一得出的「真實」、「公理」、「基本命題」。(或借用亞裡斯多德的詞彙:「第一原理」)
  • 休謨說我們沒辦法用邏輯推理出任何未來事件
  • 「科學」跟「非科學」的區別在於科學的可證偽性,這說法的出處是波普爾。(但本書並不認為這個定義靠譜)
  • 「可證偽性」、「工具主義」、「實在主義」都比較是面對理論的「態度」,並不是科學理論的「特色」。(即使教科書常常這樣教)
  • 西元 1550 到 1600 年間,歐洲的大學同時教導托勒密系統與哥白尼系統!(而且是以實在主義看待托勒密;以工具主義看待哥白尼唷)
  • 整個太陽系只有金星順時針轉
  • 牛頓自己也表示,重力方程式的部分,請以工具主義看待。
  • 我們一直深信不疑的經驗事實,如今已經有一部分被證實是錯誤的概念事實了:時空並不是絕對的。
  • 身世坎坷的華萊士獨立重複發現了演化論。

流水筆記1

  • 第一章:世界觀
    • 「以太」其實是亞裡斯多德發明的詞彙!月下區域有土、水、氣、火四元素,而超月區域,則是第五元素——以太,所構成的。
    • 牛頓之前,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大行其道將近兩千年之久,是因為大家都是笨蛋嗎?當然不是咯。試想,請問你有地球繞著太陽轉的「直接證據」嗎?其實拿不太出來對吧。通常,我們會相信「地球繞著太陽轉」,是因為這個信念可以吻合我們的「世界觀」。此章定義了所謂「世界觀」,像是一組拼圖(你換掉了中心重要的某塊樞紐,那可能就得重組了)、而非一串清單。
  • 第二章:真理
    • 這裡的原文是「Truth」。
    • 什麼是真理?這個討論了兩千多年了,依然那麼困難,沒有共識。
    • 「真理」(truth)跟「事實」(fact)的差異是?
      • 學英文的時候我們學過,Truth 是主觀的,Fact 是客觀的。
    • 如何定義「真理」?目前有兩個理論:
      • 真理符應論(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一個信念能符合一個獨立的客觀事實(fact),那麼這個信念是 True。
      • 真理融貫論(Coherentism theory of truth):只要一個信念可以在一整個信念集合中(世界觀拼圖中)依附,那這個信念我們認為是 True。這個架構之下,可以有很多不同版本的 True。意即,「地球是宇宙中心」在「亞里士多德世界觀」中,是 True。
    • 可是真理符應論會遇到一個大問題:我們無法用主觀經驗確認客觀事實。
      • 眼睛看到的,跟真實的世界,是一樣的嗎?如何驗證?其實無法驗證。(這有點像是[[感質 Qualia]] 問題)
      • 試想《駭客任務》的狀況。你並沒有辦法證明自己不是「缸中之腦」。
      • 所以在真理符應論的架構之下,我們可能永遠沒辦法確認任何信念是否為 True。
    • 而真理融貫論的問題也不小:True 有好多種,任何一個神經病在他的信念體系之下,任何信念都為 True。那麼定義一個團體的信念體系呢?怎麼定義團體呢?
    • 這部分其實笛卡爾都想過了。在笛卡爾的思想裡面,就有一部分是在尋找,如果真的有一個「邪惡欺騙精靈」在操弄我們的感知(就像駭客帝國那樣),那此時究竟有什麼是「真實」的?那就是「思考本身」。
    • 好的,那麼,科學是為了發掘更多真理嗎?這個個議題顯然復雜得多。
  • 第三章:經驗性事實與概念性事實
    • 經驗事實:Empirical Facts
    • 概念事實:Conceptual Facts(或哲學性事實 Philosophical Facts)
    • 一支筆放在桌上,被我們所感知到,這是經驗事實。這支筆被放進抽屜裡,即使我們沒辦法感知到,但我們知道他在裡面,這是概念事實
    • 作者在這邊提醒大家,概念事實是有機會在未來被證明為誤的。
    • 經驗事實跟概念事實在日常生活中算是一個光譜,一個信念通常混雜了經驗跟概念。而要判斷到底是根據經驗事實,還是根據概念事實,以事後觀點檢討過去的文化時,我們還算區分得出來。但在自己的時代框架下,這件事就不容易了。
    • 第三部分會討論「長期被認為是經驗事實的東東,因為近代物理的發現而被證明只是錯誤的概念事實」!到時候回來補充。
      • 咻,我回來了:愛因斯坦向我們證實了絕對時空是錯誤的經驗事實!
  • 第四章:確證、否證、演繹、歸納
    • 確證論證(Comfirmation Reasoning)是一種歸納(Inductive Reasoning)
    • 否證論證(Discomfirmation Reasoning)是一種演繹(Deductive Reasoning)
    • 理論上,就算有了大量確證,也不能保證一件事正確。這是「歸納」的本質。
    • 理論上,只要所有前提完全正確,則「演繹」出來的結果就正確。
  • 第五章:杜漢-奎因論題(Duhem–Quine thesis)與科學方法
    • 簡單來說,杜漢-奎因論題的重點是:
      • 就算有什麼理論被證偽了,你也不知道到底是理論錯了,還是方法錯了,還是觀測錯了。所以「證偽」也不能代表什麼。
      • 當我們檢驗一件事,其實檢驗的是「整個科學」,也就像是第一章提到的「世界觀拼圖」。我們做不到設計一個「關鍵實驗」來單獨檢驗其中一塊拼圖。
    • 科學方法就有趣了,大家的自然課本都有教,但又都不太一樣。不過大致上都是「觀察→提出假設→驗證假設」。但經過前面章節的洗禮,想必可以看出所謂的科學方法,並不若看起來那般直接對吧。
    • 亞裡斯多德的科學方法是什麼?
      • 三段論。例子:所有銅都有自由電子;所有帶自由電子的東西都導電;故銅導電。
      • 三段論中,只要前提正確,則結論必然正確。於是我們可以一直三段論下去,發展出一整套完全正確的科學。
      • 那好啦,我們必須找到一組「公理」作為三段論的源頭。
      • 對於這個源頭,亞裡斯多德這樣說:「如果一個人有充足的教養、智慧、訓練,以及一定程度的科學靈敏度,那這個人便能輕易『看出』某些基本事實」。
      • 這就是所謂的亞裡斯多德的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
      • 但經過前面章節的洗禮,我們知道這個第一原理很不靠譜。
    • 笛卡爾的科學方法呢?
      • 與亞裡斯多德類似,他在找一個絕對正確的起始點。
      • 但他理解要找到「絕對正確」沒那麼簡單。
      • 最後他只找到了「我思故我在」這個結論:我作為一個思考者進行思考的這件事是絕對真實的!
      • 就算所有人都同意這個前提為真,但這個前提也小到沒辦法推演出其他知識。
    • 波普爾的科學方法呢?
      • 「科學」跟「非科學」的區別在於——科學可證偽。
      • 總算找到這個說法的出處咯!
      • 但因為杜漢-奎因論題所述,可證偽性可能也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 第六章:歸納的難題
    • [[休謨說我們沒辦法用邏輯推理出任何未來事件]]。
      • 如果我們說,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所以明天太陽也會從東邊升起。這樣的推論過程其實包含了一個隱含前提,就是未來依然會像過去一樣
      • 那要怎麼證明未來也會像過去一樣?其實在邏輯上是做不到的。
    • 烏鴉悖論指出一個歸納法的迷惑之處:烏鴉都是黑的,蘋果是紅的,蘋果不是烏鴉。所以我每指出一顆紅蘋果,都是在支持烏鴉都是黑的這件事。這在歸納的邏輯上是通的,但卻違反直覺。
    • 古德曼的綠藍悖論。這個有點難理解,但其實跟上面休謨說的東西有異曲同工之妙。
  • 第七章:可證偽性
    • 我們前面說到,波普爾認為「可證偽性」是區分「科學」跟「非科學」的關鍵。
    • 然而,怎樣叫可證偽?多大量的證據才夠?怎樣的證據才算?這部分也是複雜的問題。
  • 第八章:工具主義實在主義
    • 我們一般同意,一個科學理論需要做到「預測」跟「解釋」。
    • 問題是,反映或型塑「真實」是否也重要?(年輕時的愛因斯坦不以為意,但晚年的愛因斯坦認為「描述真實」是物理的職責,並且 so as 其他科學領域)
    • 托勒密系統的地心說其實就同時可以「預測」與「解釋」天體運行了。以工具主義的角度出發,本輪到底存不存在並不重要。但如果以實在主義的角度出發,我們就會在意這個問題。(奧坎的剃刀大手一揮?)
    • 有趣的是,西元 1550 到 1600 年間,歐洲各大學同時教導托勒密系統與哥白尼系統!
      • 並且是以實在主義看待托勒密、以工具主義看待哥白尼。
      • 畢竟哥白尼的更簡潔優雅,就算模型裡頭的地球「居然不是宇宙中心」,但畢竟好用嘛,不寒磣(?)
    • 融會貫通一下,雖然在邏輯上不必然有相關性。但:
      • 通常,真理符應論的支持者會更願意以實在主義的態度面對科學理論。
      • 通常,真理融貫論的支持者會更願意以工具主義的態度面對科學理論。
  • 第九章:亞裡斯多德的世界觀
    • 西元前 300 年到西元 1600 年間,主宰了西方科學近兩千年。
    • 在亞裡斯多德的世界觀中,宇宙是目的論本質主義的。
      • 所謂目的論,對堂於機械論。例如,蘋果為何結果?目的論會說是為了繁殖;但機械論會說,這存粹是因為演化的結果,沒有意識、沒有目的。
      • 本質主義是在說,元素有其本質,且萬物由元素組成。例如石頭,因為主要由土元素組成,所以他的本質就是往宇宙中心移動(所以往下掉 );例如月外天體,主要由以太組成,所以它的本質就是要做圓周運動。
  • 第十章:托勒密《天文學大成》前言
    • 至少以歐洲而言,亞裡斯多德之後就不流行「地平說」了。
    • 《天文學大成》的前言,就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圓的」:
      • 東方比較早看到太陽、月亮、星星。(確證證據)
      • 各地觀察到月蝕的時間不一致。(確證證據)
      • 這些時間差異跟各地的距離呈現線性關係。(確證證據)
      • 如果是地平的話,大家必須同時看到星體的變化。(否證證據)
      • 而且越靠近北極,越南方的星星就越看不到,所以也不是圓柱!(否證證據)
      • 航行靠近陸地時,先看到山頂。(確證證據)
      • 所以應該是球狀的!
    • 《天文學大成》的前言,也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靜止不動的」:
      • 托勒密跟亞裡斯多德其實都有討論過地球自轉或公轉的可能(因為也能解釋天文現象)
      • 但地球自轉的話,速度很快欸!但我們沒感覺到,所以這不對。
      • 如果公轉的話,那不就更快了嗎?所以也不對。
      • 如果地球一直在高速運動,而且尺度那麼大的話,星星為什麼在各個時間都沒有視差?所以不對。
      • 而且如果地球要做這種運動,誰來推動呀?沒人推呀,所以不對。
    • 喔喔但是,其實因為公轉,我們其實是觀測得到恆星視差的。但首次準確測量到,已經是 1838 的事了。
    • 《天文學大成》的前言,也下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結論。
  • 第十一章:天文的經驗事實
    • 水星、金星總是在太陽的附近。
    • 火星、土星、木星總是在逆行的時候最亮
  • 第十二章:天文的概念事實
    • 「天體都在做等速的正圓運動」在亞裡斯多德世界觀中,被認為是明顯觀察到的「經驗事實」。但其實不是,那是「概念事實」。而且還是錯的。
    • 但不要覺得他們笨,因為近代科學也有我們以為是經驗事實,但被打臉的例子。
  • 第十三章:托勒密系統
    • 《天文學大成》是以古希臘文寫作(但原文好像是沒了,以某個阿拉伯文譯本流傳)
    • 為了滿足概念事實,設計了本輪與均輪與偏心點。
      • 本輪可解決逆行。
      • 均輪就是給本輪繞的大輪。
      • 而且其實地球不在均輪中心。(但地球就是宇宙中心)
      • 但等速運動怎辦?於是找了一個偏心點,讓運行速度對偏心點等速。
  • 第十四章:哥白尼系統
    •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是用拉丁文寫的。
    • 哥白尼一樣相信正圓運動、等速運動。
    • 哥白尼窮盡一生建構這個系統,但其實,哥白尼系統的解釋、預測能力、複雜度都跟托勒密系統差不多。
    • 哥白尼系統的幾個小優勢:
      • 不需要偏心點來讓等速運動成立
      • 可解釋逆行時行星較亮的經驗事實
      • 可解釋金星水星總是在太陽附近
    • 那麼是什麼推動了哥白尼呢?
      • 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太陽代表了上帝),讓哥白尼選擇了日心。
      • 哥白尼很重視「等速運動」這個概念事實,認為偏心點有點太牽強!
    • 雖然哥白尼系統不相容於當時「地球靜止不動」的經驗事實,但在當時(16 世紀末)竟然被廣泛接受哦。兩個可能的理由:
      • 托勒密之後都一千多年了,首度有了另一個全面且精巧的天文系統。且解釋能力不相上下,甚至有幾處優勢。
      • 天文表不夠用了,當時開始製作新的天文表。而剛好有人就拿哥白尼的來做做看,發現確實跟托勒密一樣強。大家表示厲害厲害,於是有了點聲望這樣。
  • 第十五章:第谷系統
    • 設計了一個又地心又日心的系統:太陽繞地球轉,其他行星繞太陽轉。如此一來容納了哥白尼的優勢,卻不抵觸「地球靜止」的大前提。
    • 現在的地心論者,會拿第谷的系統來背書。
  • 第十六章:克卜勒系統
    • 什麼推動了克卜勒呢?他一生都企圖讀取上帝的意圖,而他覺得可以從天文資料中發現什麼,也因此加入了當代最優秀的第谷旗下。
    • 一開始選擇了日心,可能跟求學時期的老師有關。(老師是哥白尼的支持者)
    • 其實一開始他也想滿足「等速」跟「正圓」,也多次調整哥白尼的系統。
    • 總之他拋棄了當代的概念事實,選擇放棄「等速」並算出了「橢圓」軌道。
    • 可惜發表後沒有受到太多關注,因為大部分光芒被伽利略蓋過了。
  • 第十七章:伽利略與望遠鏡
    • 大概在十七世紀初期,望遠鏡被發展了出來。
    • 觀察到了土星環、太陽黑子:這些「超月區域」理論上只有完美的以太,怎麼會有那麼多毛呢?
    • 看到了木星的衛星:地心說感到非常尷尬
    • 觀察到了金星的相位:托勒密系統無法解釋
      • 然而這依然無法了結「日心說」與「地心說」的論戰。畢竟,第谷系統可以解釋這個部分。
      • 順帶一提,[[整個太陽系只有金星順時針轉]]。
  • 第十八章:亞裡斯多德世界觀在十七世紀初的問題
    • 東西往下掉是因為土元素有往宇宙中心移動的「本質」(本質主義與目的論)。現在好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央,怎麼解釋物體掉落?
    • 好吧現在地球高速運動中,那為什麼我們沒感覺?而且為啥向上丟東西,會落在相同處?誰推動地球的?
    • 總之,因為望遠鏡的新發現跟克卜勒的最先進系統,亞裡斯多德的世界觀已經明顯站不住腳。
    • 直到後來牛頓站出來之前,以上的問題暫時沒人能解釋。
  • 第十九章:十七世紀初的一些哲學與概念連結
    • 我們知道此時是個科學、概念、宗教、政治的動蕩時期,一切都在劇烈變動中。而一些概念性的信念在此時發揮了一點作用。
    • 例如庫薩的尼各老跟焦爾達諾布魯諾,他們的哲學與神學觀點是,宇宙無限大反而是體現了上帝的無線偉大,之類的。(提供了一些宇宙無限大的意義,即使一點都不科學)
    • 例如古希臘時期的原子論:認為一切都是由原子組成,而沒有原子的部分就是虛空。如此一來,慣性就很好理解了對吧。
  • 第二十章:牛頓世界觀
    •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用拉丁文撰寫的。
    • 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牛頓可是花了六百頁的篇幅緩慢地在介紹重力的。
    • 我們對重力的觀點大部分都是「實在主義」的。但請仔細思忖,為什麼?
    • 在當時,牛頓被很多人(包含萊布尼茲)抨擊:你怎麼引進了「超自然」呀?
    • 確實,重力這種超距力,根本是魔法嘛。就連牛頓自己都表示,嗯,請用「工具主義」來看待我的重力方程式
  • 第二十一章:哲學插曲——什麼是科學定律
    • 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就是這種環節,作者會不厭其煩地要我們思考這種比較底層、定義類的問題。
    • 克卜勒的行星三大定律、牛頓的運動三大定律,我們同意他們是「定律」。
    • 但「科學定律」的定義是什麼呢?書中做了一些討論,結論是,很難定義。
  • 第二十二章:1700-1900 年間牛頓世界觀的發展
    • 化學領域在牛頓之前(也包含牛頓本人)基本上都是在觀察「質」:例如顏色、性質變化。啊最好是可以變成黃金啦。
    • 但牛頓世界觀給了新框架,大家開始進行「量」的研究。
    • 生物學也是,生機論被機械論慢慢取代。無機物也能搞出有機物。生物體的運動其實也只是電流引發的。
    • 後來也有了電磁學的發展。
    • 此時的大家都開始認為人類已經完全理解了自然,只剩下幾朵「小小的烏雲」。這兩朵小烏雲分別是:
      • 麥可遜—莫雷實驗結果與「以太」假說的矛盾
      • 黑體輻射和「紫外災難」
    • 沒想到,這兩朵烏雲可不小。
  • 第二十三章:狹義相對論
    • 過去我們深信的經驗事實,如今已經是錯誤的概念事實:絕對時空
      • 靜止的棒子,跟運動中的棒子,等長嗎?
      • 高速宇宙航行歸來的雙胞胎弟弟,年紀一樣嗎?
    • 1905 年的《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是以德文撰寫的。
    • 當時在牛頓體系之下,無法解決運動中的電磁問題。
    • 愛因斯坦最後選擇了兩個公設:
      • 相對性原理(慣性坐標系之間恆等價)
      • 光速不變
    • 愛因斯坦會選擇「光速不變」在當時可能也不奇怪,畢竟「以太」這朵烏雲就是因為我們觀察到光速不變。他在論文中確實也註記了這類的實驗。
    • 呃,為什麼運動中的物體可以讓時間膨脹,而且還會縮短呢?作者給出答案:因為我們所在的宇宙就是這樣。
  • 第二十四章:廣義相對論
    • 廣義相對論使用的公設是:
      • 廣義相對性原理(嘿嘿,其實就連非慣性的坐標系也等價)
      • 等效原理(加速度跟重力本質相同,無法區分)
    • 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很容易以「實在主義」看待「地心引力」,但要記得,其實就連牛頓本人都建議以「工具主義」看待萬有引力公式了。
    • 所以到底為什麼可以像魔法一樣超距作用呢?廣義相對論就給出了洞見:想不到吧,其實大家都只是在四維空間中走直線!
    • 於是,如果我們願意以「實在主義」看待「相對論」,那就必須放棄對牛頓重力的「實在主義」。
  • 第二十五章:量子的經驗事實
    • 我們的經驗事實就是,不觀察就是波,觀察了就變粒子,整個無法理解。
    • 而我們(薛丁格)依然找到數學模型去描述這事,是波的模型,不過是以機率的形式描述。
    • 我們確實描述得很好,所以用工具主義來看,量子理論是沒問題的。
  • 第二十六章:量子力學的詮釋
    • 哥本哈根詮釋的內涵就是,問觀察之前的狀態?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 就有點類似:「宇宙之外是什麼?這個問題沒有意義。」這種概念。
    • 愛因斯坦認為,哥本哈根詮釋超奇怪,認為我們對於量子理論的數學還有所缺失。
      • 但後來普遍認為愛因斯坦錯了,沒啥缺漏可言,事實就是那樣。
    • 波恩詮釋(可是我居然找不到這方面的資料欸)認為,其實有一個超光速的波來影響後續的事件。而伯恩的方程式確實能描述,預測能力也跟量子數學一致。
      • 但因為超光速這件事違背了主流意見,沒有收到待見。
    • 多重宇宙詮釋就是完全遵從了數學公式。數學說,就是那麼多狀態疊加在一起!好,那我們相信!
  • 第二十七章:EPR 悖論、貝爾定理、阿斯佩實驗
    • EPR paradox 的觀點跟我們二十一世紀普通人一樣,我們認為超越光速的因果關係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定域實在論,local realism)。所以 EPR 這三個人(E 就是愛因斯坦)認為,量子理論中還存在缺失。
    • 阿斯佩實驗表明了,鬼魅的超距作用是真的存在!所以定域性原理可能站不住腳了。
      • 但實際上,因果定域性可能是真的打破了;不過資訊定域性目前還沒找到方式破解。
  • 第二十八章:演化論概要
    • 標準錯誤想法:「如果演化論正確,為什麼其他有機體沒有演化出人類擁有的這些高等特性?」,演化論並不是目的論的,而且如何定義高等
    • 標準錯誤想法:「演化論就是機率在演算的」,機率的確是一部分重點,但不是全部。
    • 標準錯誤想法:「演化論只是一個理論」,確實,如果足夠理解科學哲學,就會知道我們現在的科學也都是一組「理論」。但演化論的證據強度非常強,就像相對論一樣。
    • 標準錯誤想法:「你看那隻猩猩!他是我們人類的祖先唷!」現代的猩猩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比較算是我們的表兄弟姐妹。要追溯祖先,那可能是百萬年前的事。
    • 達爾文在搭上小獵犬號之前,也相信是上帝創造並定義了所有物種。
    • 華萊士其實也重複獨立發現天擇,可惜他家窮,身世坎坷(研究成果曾被大火付之一炬,還在救生艇上求生一個禮拜),而且為了發表他的想法,他寄信給……人脈豐富的達爾文 XD
      • 不過當時達爾文已經研究演化研究了二十年,遲遲沒發表。這也刺激到了達爾文,於是後來一次性發表。
    • 達爾文(十九世紀後半頁)那時的遺傳問題還無解,其實連達爾文也都同意拉馬克的遺傳觀點(但他認為此作用的效力並沒有天擇那麼強)。
      • 雖然孟德爾在《物種原始》發表後沒多久也就發表了豌豆論文,但沒掀起什麼波瀾。
  • 第二十九章:演化論的哲學意涵
    • 若全然基於經驗,目前的科學發展已經容不下「上帝」了。
    • 但浩特(我查不到這個人欸)認為,演化論是達爾文為神學帶來的禮物!看來,上帝不是照著終極藍圖創造了世界與人類,取而代之的是,上帝參與在了這個過程之中,讓宇宙動態進行著。
    • 後設倫理學探討什麼是道德問題,意即道德判斷從何而來。其中,重複囚徒困境中的以牙還牙策略(以牙還牙是重複囚徒困境的最佳解)、最後通牒遊戲中「懲罰不公平者的利他行動」(報價太低就玉石俱焚啦)的行為是跨文化的,這些現象都指向了:利他行為是刻在基因裡的。
    • 自然主義謬誤認為,就算我們天生是利他的、天生厭惡亂倫,但也不能推論出「利他是道德的」或「亂倫是不道德的」。因為「我們是」並不需要、也沒辦法演繹出「我們應該」。(休謨是這個想法的開山鼻祖喲)
    • 魯斯(我也沒查到這個人)認為規範倫理學在我們知道「倫理」只是「演化」出來的特質之後,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 第三十章:總結

    1. 1.「流水筆記」意似「流水帳」,是我一邊閱讀一邊記錄下來的隨手筆記,混雜了作者的原話與我自己的延伸想法,不會分別註明,請知悉。如果你想在購買前窺探一下書中的議題,可以瀏覽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