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原力: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power

把自己當作「一人公司」來管理

作者這個把自己視為一間公司來進行管理、資源調度的思考模型,可以拿來,呃,督促自己。

我自己的應用是,我會試想,如果我掌管一間公司,會任憑公司空轉或停擺嗎?但為何面對自己的人生,卻常常放任自己耍廢、不事生產呢?面對租來的店面,我們會怕浪費,深知休息不營業的機會成本;但面對自己的生命,我們卻容易忘記自己的時間也是機會成本!

現在是個「拉」的世界,不能用「推」的

為什麼其他人會想和朋友提起你?

這是作者在文中認為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我自己經營了一兩個頻道、推出過一些作品,深刻地認識到——親友團的力量,是薄弱的。無論你怎麼大張旗鼓地在自己的 FB、IG 上面發文,觸及到的永遠都是那小貓幾十隻、幾百隻,在這個流量為王的年代那是遠遠不夠。雖然他們永遠都會在,但單憑他們也永遠沒辦法把自己推向更廣大的市場。除非,你的東西好到會讓他們「狂推」。(不過,就算是親友的狂推,在演算法面前根本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以前必須到處推銷自己,讓自己盡量一直出現在人群的目光所及之處,才會真的有人知道你這個存在。但現在大家的注意力已經高度被剝削,你一直叫人家注意你,人們反而會不耐煩(然後退訂閱)。我的經驗也是,與其在自己的圈圈裡面一直推銷自己的作品,不如思考要怎麼讓別人忍不住想「分享」、怎樣讓演算法眷顧、怎麼讓陌生路人被你吸引而駐足閱聽。

作者說,這個年代要用「拉」的(靠名聲口碑);我進一步認為,這個年代用「推」的幾乎沒有意義、只靠「拉」也遠遠不夠,你必須掌握市場的心理(懂下標題、懂吸睛),然後等演算法眷顧(有點運氣成分),才「開始」有機會被世界注意到。

人要成功,就要留下作品

這也是我一直放在心裡、掛在嘴上的行動宗旨,看到作者寫了這個單元,所見略同,倍感溫馨。

不過我自己對於作品的看法並不至於到「人死後作品會留下」這麼宏觀遠大。對我來說,作品就像名片一樣,要認識一個人,那就看看他有著怎麼樣的作品。比起天花亂墜的自我介紹(這個年代的自介真的是一個比一個浮誇),看實績還是比較靠譜的,是吧?以我自己為例,每當社交上需要搬出我的「創作型偶像歌手」title 之時,就會暗自慶幸當初真的有注入心血,發表了幾首創作單曲,以致於我可以直接請大家聽聽我的歌,無需多言。

而且,「人」是沒辦法成功的,成功的一直是這個人的「作品」,只是我們習慣上會把「成功」這個詞的主語套在這個「人」的身上,不是嗎?有了這層認識,其實會發現「擁有作品」根本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雖然我自己的解讀跟作者的立意角度不同(我的淺多了),但結論與行動方向都是相同的——留下作品就對了啦!

沒有壞事

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其目的,而且有助於我。

長期罹患「患得患失症候群」的我,平時就囤積了一些轉念、精神喊話的句子來緩解症頭。犯病嚴重之時,諸如「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都被我拿來當作阿彌陀佛在心裡一遍遍朗誦。而這邊作者的「沒有壞事」,完全就是相同的概念,閱讀起來格外熟悉。

不過實際上,最後讓人擺脫「患得患失」的並不是單純轉個念那麼簡單,真正重要的是轉念後隨之而來的行動。畢竟,我們常講的「時間會沖淡一切」或者「時間會證明一切」並不完全正確。其實「時間」不是主因,而是因為隨著時間推進,總有人會做出「行動」、帶來改變。所以除了默念「塞翁失馬心經」讓自己心情紓緩一點之外,實打實地「忙起來」也許才是根本之道。

至於是不是真的「沒有壞事」呢?至少我是這麼相信的。

給我自己的 Take Home Message

  • 一人公司:用「願景」「以終為始」,做自己人生的 CEO。
  • 利他槓桿:面向大眾、公開的利他比一次幫一個人快 n 倍,根本是洗功德之合法外掛。
  • 不要用「推」的:應思考憑什麼其他人會想和朋友提起你?
  • 沒有壞事:其實也沒有壞人(黑洞曾經也是恆星)。遇到難以避免的情緒時,試試看「暫停呼吸法」。

流水筆記

「流水筆記」意似「流水帳」,是我一邊閱讀一邊記錄下來的隨手筆記,其內容已取其精髓放在上方主文處,故會有所重複,請知悉。

  1. 一人公司:像一家公司那樣經營自己
    • 一家公司會有「使命宣言」或「願景」。一人公司也是,有了「願景」才能「以終為始」。
    • 公司有「CEO」、「CFO」,那我們自己要成為自己的「人生執行長」、「人生財務長」,以此類推,還有「行銷長」(管理個人形象)、「營運長」(分配資源與時間)……
    • 心態設定:
      • 先做再說?不,以終為始!
      • 憑自己的喜好去找一份工作?不,用經營一家公司的角度來執掌自己的生命規劃。
      • 靠自己努力去實現目標?不,透過相似的願景來吸引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合作!
  2. 三種工作:人生可長可久的工作組合
    • 三種工作分別為
      • 有金錢收入的工作
      • 無償的工作
      • 自我實現的工作
    • 心態設定:
      • 等錢賺夠了,再開始自我實現?不,三種工作組合從一開始就要適當平衡。
      • 無償的工作會排擠金錢收入的工作?不,彼此應相輔相成。
      • 珍藏自己的知識或能力,怕被學走?不,透過公開分享,獲得即時與真確的回饋,與社群一同教學相長!
  3. 利他共贏:利他比重要隨著年齡遞增
    • 實際上職場、市場、整個經濟並不是「零和遊戲」,聰明的人會一起把餅做大。
    • 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做事時在心思意念上,應有大於等於 25% 的利他元素。此利他元素是指,完成這項工作後有多少比重是讓他人因此受惠?(根據這樣的定義,雙贏當然包含在內)
    • 公開的演講、擔任講師、公開發表文章、擔任具有影響力的職務來幫助眾人,都是發揮內在原力、累積成就最快的方法。
      • 做一次幫助一萬人的事情,功德相當於幫助一個人的事情做一萬次。
      • 所以公開的利他就是「利他槓桿」!(這我自己發明的)
    • 心態設定:
      • 行有餘力再利他?不,利他的比重大於等於自己年齡。
      • 人善被狗欺?不,利他之心會吸引更多人來幫助自己。
      • 不隨意透露自己的成功秘訣?不,公開出去,利他槓桿開起來!
  4. 成功者防護罩:套用新世代的成功方程式
    • 稻盛和夫的成就方程式:「成就 = 熱忱 x 能力 x 思考方式」
      • 其中前兩項滿分一百,最後一項則為正負一。
    • 在稻盛和夫的「上一代」理論基礎之上,作者更新他的方程式為:「成就 = 熱忱 x 能力 x 思考方式 x 成功者防護罩 x 人際槓桿」
      • 其中成功者防護罩為零到一分,如果防護能力太差,其他部分的分數可能被磨損殆盡。那麼是要防護什麼呢?一些負能量、雜音,一些不是真正目標的小糖果。
        • 作者舉「森蚺」為例,他們可以一直一動不動蟠踞在某地很久,不管風吹雨淋、小動物跑來跑去、鳥在身上大便,他都不管。直到街坊鄰居動物們都覺得這隻蛇是傻逼,不當他一回事而不加提防之時,他就拿大型動物開刀,直取最後的目標。這就是成功者防護罩。
      • 其中人際槓桿沒有上限。
      • 不過作者加這兩個參數進去就很多餘,基本上這些早就包含在「思考方式」裡面了吧。公式被這樣一修改,就變得不優美了。嘖,我要送你一把奧坎姆剃刀。
    • 心態設定:
      • 家世背景很重要?不,思考方式更重要。
      • 遇到不好的事情自認倒霉?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別人遇到困難與我無關?不,透過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來提升自己。
      • 疏離於人群之外很焦慮?不,獨處時依然可以保高度專注才帥。
      • 遇到不錯的誘因就能見風轉舵?不,用成功者的防護罩排除雜音,以終為始。
  5. 第五章:站對地方:人際網路放大成果的效益
    • 要主動站出來,才能被貴人看見。想要 outstanding,必須先 stand-out!
    • 《成功竟然有公式》的第一個公式就是:「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 人際如此重要,那我們要一直把自己推銷出去,對嗎?錯了,現在是一個「拉」的世界,不能用「推」的。
      • 貝佐斯對品牌的註解是:「品牌,是你不在時人們對你的評價。」
      • 所以我們必須思考:「為什麼其他人會想和朋友提起你?」
      • 我個人覺得這個觀點很貼近現今事實!以前必須到處推銷自己,讓自己盡量一直出現在人群的目光所及之處,才會真的有人知道你這個存在。但現在大家的注意力已經高度被剝削,你一直叫人家注意你,人們反而會不耐煩!我的經驗也是,與其在自己的圈圈裡面一直推銷自己的作品,不如思考要怎麼讓演算法眷顧、要怎麼讓陌生路人「被」看到你。
    • 心態設定:
      • 流行什麼就追什麼?不,主動前往新趨勢的發源地,做一個早期體驗者。
      • 用「推」的?不,用「拉」的。
      • 自己成名之前就只是個無名小子,成功人士不會理睬我?不。
      • 難以選擇幫助的對象而疲於應付?找尋那個效益相對高的。
  6. 第六章:無限思維: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 清大彭明輝教授:「生命是持續而不曾間斷的累積過程,不會因一時的際遇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 人要成功就要留下作品。
    • 《千里江山圖》齊名於《清明上河圖》。然而,《千里江山圖》的作者 23 歲就死了。不過也因為他的作品,至今留名。
    • 所謂「作品」是廣義的,就如孩子的品格可以是父母的作品、學生的智慧可以是老師的作品。如何製造「作品」呢?承上,依舊是長期且持續的累積,人生的代表作很有可能是「不期而遇」的。
    • 心態設定:
      • 太在意他人的想法,蓋過了自己內心的聲音?這可不行。
      • 以希望自己被如何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他人(因為這將在未來風水輪流轉回來)。
      • 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不,無限思維告訴我們,世界不是零和遊戲。
      • 害怕「過錯」?不,你要害怕「錯過」。
  7. 第七章:沒有壞事:找出壞事背後隱藏的好事
    • 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其目的,而且有助於我。
    • Bob Dylan 是一個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創作歌手!
    • 情緒上來時,可以試試看「暫停呼吸」。
    • 心態設定:
      • 遇到壞事自認倒霉?不,其實沒有壞事。
      • 貴人總是不出現?不,貴人無所不在。
      • 遇到突發事件心生怨懟,而且還需要透過他人安慰安撫?不,透過智慧主動放下。
  8. 第八章:包容力:開啟無限力量的萬用鑰匙
    • 「人生來都是與眾不同的,與眾相同才是幻覺」——唐鳳。
    • 接近並且努力成為「恆星人」、遠離「黑洞人」。不過「黑洞」曾經也是「恆星」,我們沒有「全知」的能力,而且都存在著「觀察者偏差」,所以我們也不要去抱怨黑洞人,因為黑洞人可能也曾經照亮過前人,只是我們來晚了罷了。
    • 「你要有三倍以上的成長,才有能力改寫對於逆境的詮釋。具體的做法,就是要先拉開物理距離,學會『課題分離』,把自己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臨床心理師洪培芸對於「父母就是黑洞人」時的應對心態
    • 心態設定:
      • 對人們貼標籤?不,平等對待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每個人。
      • 憑借力量去征服別人會很有成就感?不,試著去替他人「增幅」。
      • 厭惡競爭?不,要珍惜可敬的對手。
      • 不要誤把貴人當做敵人。
  9. 第九章:常保初心: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 還記得第一章的「以終為始」嗎?其實你只要先成為「誰」,你就自然就會去「做」該角色會做的選擇。意即「Be → Do → Have」而非「Do → Have → Be」。
    •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李國修
    • 作者認為,決定一個人最後成就的主要因素,是「品格」。
    • 心態設定:
      • 先做再說?不,以終為始!
      • 做越多事越好?不,把一件事做好,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 專注在自己的成就上?不,用自己的蠟燭點亮他人的,讓世界變得更亮更溫暖。
  10. 後記:回歸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