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搖滾經濟學》
我的小書評
裡面能看到不少音樂產業的有趣故事,也能一窺業界的心酸與小秘密,但就是各個知識點散落在書中各個不太通順的角落中,要讀者自己比較吃力地去整理起來。然而這並不是譯者的鍋,純粹是作者的組織架構並不合理,似是想到啥就寫到哪。不過如果只是輕鬆地用聽故事的心態來閱讀,《搖滾經濟學》不失為一本通俗的音樂產業遊覽讀物。是的,音樂產業遊覽讀物——如果你真的想找到經濟學相關的內容,哈哈,沒有。
Good Point
- 音樂人的主要收入不來自於主要商品:相比音樂本身,衍生商品更賺錢。例如演唱會。
- 鮑莫爾成本病:兩百年前的一首弦樂四重奏需要四個樂手演奏,兩百年後還是一樣,但機會成本高多了。
- 買榜總是有效:預期心理有著實實在在的影響力。盲測還可能讓喜好隨機分佈,一旦公佈排行榜,隨之而來的就是冪律分佈。
- 冪律分佈:是的,音樂產業有著更誇張的冪律分佈,超越了二八定律。你可以用串流的邊際交付成本(讀書筆記-底層邏輯)趨近於零來理解這件事。
- 生理事實:聽音樂會降低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濃度。
- 隨選串流與非互動串流有本質上的差異:版稅費率不同。所以某些區域的 Spotify 免費服務採用了非互動的方式(不能選歌)。
- 米老鼠保護法(延長著作權年限)被批評是競租行為。
- 雖然 Spotify(SPOT)沒有打進中國,但跟騰訊音樂(TME )其實是互相持股超過一成的合作夥伴。
- Spotify 營收的六成都拿來支付版稅了。
流水筆記1
- 第一章序曲:7大搖滾經濟學原理如何影響我們
- 七大搖滾經濟學原理
- 供需法則很重要,但情感因素也很有玄機
- 規模經濟與不可替代性造就了超級巨星(也就是造就冪律分佈的必要條件)
- 成功需要運氣,但運氣可以創造
- 音樂產業中,開發除了音樂以外的互補商品至關重要(例如演唱會、周邊、MV)
- 善用差別定價
- 小心鮑莫爾成本病,藝術產業尤為顯著
- 經濟學上,音樂不止創造出金錢,音樂在幸福快樂的外部效益上是很屌的;
- 「長尾效應」在音樂產業並沒有實現。因為贏者全拿的現象在音樂產業非常極端,遠超過了 80-20 法則(實際數字是 85-5)。
- 七大搖滾經濟學原理
- 第二章商品暢銷原理:音樂改變世界,因為它能改變人
- 2017 年,美國花費在音樂上的開支,只有 183 億美元,佔不到當年 GDP 的 0.1%。
- 2017 年,全球的音樂總消費只有 500 億美元,僅佔全球 GDP 的 0.06%。
- 2017 年,就算只看娛樂傳媒產業,音樂消費也只佔 2%。
- 美國買菸的錢比花在音樂上的多出 5 倍;健身花費比音樂多了 50%。
- 不過音樂的「正外部性」很強——音樂帶給整個社會的利益,遠高於其成本。
- 音樂產業總收入裡面,版稅大概只有 9%,同步授權更是只有 1%。
- 而 Youtube 適用的就是同步授權。(不過這本書似乎是沒有討論到後續 content ID 的部分,不知道有沒有不一樣)
- 一首在串流平台上點播達到 100 萬的曲子,可以帶來 2000 至 3000 美元不等的版稅。
- 過去唱片公司中心化的年代,為什麼創作人都只能分到一成左右的版稅收入呢?因為其實發行唱片幾乎都是賠錢的。唱片公司就像創投一樣,必須靠少數大紅大紫的唱片賺錢,所以承擔風險的是公司本身,也能解釋為什麼創作者分到那麼少。
- 第三章如何保持巔峰:樂壇活躍最久的人,工作也最多樣化
- 就算是音樂界的超級巨星,各拿最賺錢的前五十平均出來比,連運動明星、上市公司執行長的一半都不到。
- 樂團人數有下降的趨勢:原因可能跟音樂製作的科技迭代有關。
- 第四章超級巨星模式:才華小差異如何滾出大優勢
- 一個產業要能使用「超級巨星模式」(贏者全拿),必須滿足三個要件:
- 規模經濟(例如網際網路、全球化,否則演唱會場地的人數上限就是天花板)
- 競爭者彼此不是完全替代品(否則大家的收入會趨於相同)
- 所有表現平平者的努力加總起來,也無法超越最有才華者的成就(光是努力沒用的意思)
- 「流行」運作的方式,讓唱片銷量、串流量、票房、訂閱數都會呈現冪律分佈(帕累托分佈就是一種冪律分佈)。
- 冪律分佈出現的底層原因目前都還在討論,沒有一個最好的說法。而這邊作者的解釋選用了「優先連結」,他舉例:一個人如果有 p% 會獨立判斷要不要買某唱片,其他時候,也就是 (100-p)% 會聽從朋友的推薦而購買。久而久之,唱片銷量就會呈現冪律分佈了。
- 分很多組出來測試一組歌曲的排名,會發現每組都不一樣,而且在排行公開的狀態之下,每組音樂的排名都會呈現冪律分佈。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買榜很有效。
- 作者進一步將這個概念推廣到金融市場上。「眾人的預期心理」是可以大幅推升房價、某隻股票的。
- 2013 年,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提出一個問題:「現在仍然是超級巨星的時代嗎?網際網路與串流是否讓音樂市場重分佈了呢?」
- 2019 的作者回答了:「沒,還是超級巨星時代,甚至更誇張了。」
- 一個產業要能使用「超級巨星模式」(贏者全拿),必須滿足三個要件:
- 第五章運氣超級重要的時代:心態致勝,但也要創造好運
- 就運氣很重要。
- 不過運氣是——當準備遇上機會。
- 第六章現場表演的魅力:你的產品也能刺激魔幻思考嗎?
- 演唱會門票二級市場到底怎麼打壓?這裡看到幾種方式:
- 泰勒斯利用粉絲認證,而雖然粉絲之間可以流通票圈,但其實極少流通。而且就算轉賣,得利的也是粉絲,不是專業黃牛。
- 泰勒斯的延長售票時間方法,有點像機票一樣,動態調整票價,最好是演唱會的前一刻才把所有票賣出。
- 布魯克斯直接搞無限擴大供給,大家都一樣票價,而且只要快超賣,就直接加開場次。
- 那麼究竟為什麼演唱會越來越貴,漲幅遠遠超過通膨?這可能是[[鮑莫爾成本病讓服務越來越貴]]造成的。
- 演唱會門票二級市場到底怎麼打壓?這裡看到幾種方式:
- 第七章懂點會計與法律很有必要:音樂人容易被占便宜
- 小心簽約。
- 爆紅的時候,留一點錢繳稅!
- 第八章如何絕地重生:創造對手拿不走的優勢
- 串流服務三大誤解:
- 串流播放量是零和遊戲?不是,實際數據顯示,就算移除超級大咖,大家比例也都不會上升多少。
- Spotify 平均每次點擊給權利人的權利金比較少,是不是在侵蝕音樂人的收入?不能這樣看。實際上 Spotify 約有六成營收拿來支付版稅,但因為訂閱者聽了「更多」的音樂,所以平均每首收入就降低了。但因為聽更多,所以實際上有益於音樂產業的發展。
- 拿串流播放量跟專輯銷售量總和起來做排行。實際上不行,本質不同了。
- 雖然第一章提到「長尾效應」沒有實現,但實際上串流還是讓很多音樂人們可以賺到「小錢」。
- Spotify 的「今日熱門」歌單的粉絲有 1850 萬,一旦進去不得了,價值三四十萬台幣。
- 但根據地區不一樣吧,但被加進訂閱量高的 playlist 那是一定一堆播放就對了。
- 例如我的《椰林之外》被加入某個畢業歌歌單(官方產生的)裡面,我將近一半播放還真的就是來自這個歌單。
- 因為串流播放 30 秒才支付版稅,這讓流行樂的「開頭抓耳」的製作模式益發當道。
- 作者給了一個小標題叫做經濟學天才泰勒斯(我笑死 XD),這個我們大家應該都略有耳聞。除了前面提到的粉絲認證、拉長售票時間,泰勒斯也對串流平台開刀很多次:
- 2014 到 2017 整整三年不給 Spotify 上架自己的歌,主張是免費播放服務的版稅實在太低,只給了 apple music 獨家合約,因為 apple 沒有免費串流服務。
- 2015 也回頭幹蘋果,因為當初蘋果的三個月免費試用期是不支付版稅的!最後蘋果妥協了。但這邊作者幫蘋果說話,蘋果一開始就提供藝人較高版稅,原因是彌補試聽期間的損失。
- 但泰勒斯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最後泰勒斯的定位是「捍衛藝術的歌手」而不是「追求利潤的名人」。
- 串流服務三大誤解:
- 第九章模糊的界限:數位世界的智慧財產
- 美國現在的狀況是這樣的:電台只要依法繳納相關費用,就可以不經過著作人同意播放歌曲;另外,翻唱也只要繳納相關費用,就可以錄製自己的版本。
- 米老鼠保護法:美國著作權持續到作者去世後 70 年!
- 爭議的點是,那麼長是否跟「智慧財產權」的初衷相違背了?是否只會降低新作品的數量?是否其實只是著作權持有人的「競租」行為?
- 競租就是沒有創造更多價值的情形下企圖獲取最大報酬的行為。
- 「電台」在美國因為一些歷史跟法律因素,反正比較特別,播音樂支付給詞曲作者而不用給藝人,這也讓電台的版費成本很低。而「非互動串流服務」就比較像電台,版稅也會比較低。(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後來 spotify 的免費版變成無法選歌跳歌而不是單純聽廣告就好)
- 總之目前而言,串流、地面電台、衛星電台、網路電台、配樂、廣告、等等等的辦稅費用、授權條件分別受到不同的法規限制,亂七八糟,有待解決。而這個現象,有很大原因是既得利益者的競租結果。
- 第十章全球音樂市場的新樣貌:華人超級巨星崛起
- 大部分國家的音樂消費與 GDP 成正比,但有幾個離群的國家(2017 的數據):
- 中國、印度、俄羅斯、印尼、新加坡的音樂支出明顯負離群,這跟著作權保護不力有關。而印度跟寶萊塢主導了大部分的音樂市場有關。
- 日本、英國、瑞典則是正離群。日本鐘情於 CD 文化,進入串流的腳步比較緩慢,所以有此現象。
- 泰勒斯的 1989 世界巡迴演唱會(1989 是她以自己出生年份命名的第五張專輯的名稱)的周邊被禁賣,因為 1989 會聯想到天安門事件,而且 Taylor Swift 的名字縮寫 TS 跟天安門廣場一樣。笑死 XD
- 其實 QQ、酷狗、酷我都是騰訊音樂下面的服務,加總後市佔第一。第二是網易雲音樂。
- Spotify 雖然沒打進中國,但其實 Spotify(SPOT)跟騰訊音樂(TME)互相持有對方 10% 股份,是合作伙伴哦。
- 大部分國家的音樂消費與 GDP 成正比,但有幾個離群的國家(2017 的數據):
- 第十一章尾聲:想要成功,就別讓自己過得不快樂
- 生理事實:聽音樂會降低皮質醇濃度。
- Spotify 的數據顯示,任何年齡層的用戶最常聽的音樂,都是自己青少年時期流行的歌。
- 這裡提到了凱因斯百年前的預言沒中的那篇論文(論孫輩的經濟前景)裡面的其他內容。因為凱因斯認為我們會開始面對閒暇的問題嘛,他預估:「唯有能保有生命本身的藝術活力,持續澆灌到盡善盡美,不為了生計出賣自己的人,才能在未來享有豐盛。」
- 幸福感的重要來源是經歷、家庭、友情、健康、個人價值。如果說有形的商品跟無形的體驗要選一個的買話,買體驗會更幸福,而音樂其實就是體驗經濟嘛。如果凱因斯描述的未來真的到來了,那麼音樂必定會是很重要的元素。
- 1.「流水筆記」意似「流水帳」,是我一邊閱讀一邊記錄下來的隨手筆記,混雜了作者的原話與我自己的延伸想法,不會分別註明,請知悉。如果你想在購買前窺探一下書中的議題,可以瀏覽參考。 ↩
本部落格所有文章除特別聲明外,均採用 CC BY-NC-SA 4.0 許可協議。轉載請註明來自 Hi 我劉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