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超級感官》
我的小書評
行文流暢,理解上沒有任何門檻。就台灣而言,適合沒有接觸過選修生物或生理學的人閱讀。反過來說,三類組出生的孩子就不推薦購買咯,知識點不多。
Good Point
- 小時候常被哄騙的「多吃胡蘿蔔視力會變好」:始作俑者是二戰時的英軍!
- 近代近視暴增的原因可能跟幼年時接收到的戶外光太少有關。
- 失智可能跟聽力損失有關:聽損發生就快點開始戴助聽器吧!
- 器官味覺跟器官嗅覺一點也不稀奇:例如下視丘有鮮味味覺
- 愛撫受器:居然有專門感受緩慢且有溫度的觸覺——CT fiber。
- 巴齊尼小體不止分佈於皮膚,關節囊內也有!所以也算是提供了本體感覺唷。
- 當食物溫度降低,體感上,鮮味程度會下降,鹹味程度卻會上升。
- 冰冷的東西感覺比較重!
- 辣椒素可以結合在 TRPV 1 上;肉桂、香草、樟腦、乳香可以結合在 TRPV 3 上——溫暖溫度的受體。
流水筆記1
- 序言
- 亞里士多德認為大腦的用處是降低血液溫度。
-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僅有五感,別無其他。
- 在「思考」出現之前,「感覺」早就已經演化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至今,人類依舊是先感覺,後思考。這個在讀書筆記-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裡面我們已經瞭解到,其實解釋器都是事後諸葛。
- 就算移除所有的桿細胞與錐細胞,我們依舊可以感覺到「有沒有光」。
- 作者這邊舉了 32 種感覺。
- 第一章:視覺
- DNA 分析發現,其實有些智人曾經跟尼安德塔人交配混血。
- 尼安德塔人在比較高維度地區演化出來,適應寒冷所以身體比較魁梧,適應光線比較微弱所以眼睛比較大。但就結果論,智人放棄了這些換來的額外更強的認知能力最後較為優勢。
- 藍光錐細胞一開始可能是拿來偵測紫外光的,而它確實依舊能看到紫外光,只是水晶體濾掉了紫外光,所以咱也沒機會看到。但接受白內障手術後(摘除水晶體),有些患者能看到花朵上的圖案,而以前認為是黑色的物體也變得有點紫色。
- 也可能基於這個原因,水晶體摘除後的晚年的莫內的畫作,充滿了藍紫色調。
- 演化上,綠色錐細胞是後來出現的。
- 祖克伯是紅綠色盲。
- 有些女生(也只能是女生)有第四種錐細胞,跟黃色有關。
- 除了錐細胞、桿細胞,實際上還存在黑視蛋白(melanopsin),不幫忙成像,僅感知光的強弱,跟晝夜調節有關。而這個在盲人身上也是有意義的。
- 文化會造成對顏色分辨的能力差異,尤其是語言之中對於顏色的描述,你懂我意思。而本書的例子是新幾內亞的貝林摩人,他們沒有分開對應藍色跟綠色的詞彙,所以分辨這兩種的能力比較弱,但綠色裡面倒是有複數種詞彙。
- 忘了在哪裡看過,但曾聽聞非洲的一種語言裡面也是有複數種綠色詞彙,結果是他們分辨不同綠色的能力非常優秀。
- 書中沒提到的例子還有,因紐特人針對白色的詞彙有幾百個的樣子哦!
- 自閉症患者具有聯覺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三倍。這能解釋關於高度注意細節的特徵。
- 老花眼的成因再簡單復習一次:水晶體硬化,看近的要擠壓成球狀的這個過程變得困難。
- 如何解釋近視比率暴增?
- 遺傳無法解釋,畢竟短時間內改變太大,不合理。
- 看手機看銀幕也不能解釋,因為暴增發生的時間點在這之前。
- 目前有一個新的論點指向:童年待在戶外的時間!(需要足夠的時間長度接受足夠的光照強度)
- 關於這個,我們可以關注陽西縣實驗小學的玻璃教室的後續追蹤,他們的光通通都是採用自然光。
- 吃胡蘿蔔有助於夜視能力?這是二戰時英國發佈的假消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裝設了新式雷達,所以亂講說是他們的飛行員吃了超多胡蘿蔔 XD
- 不過維生素 A 負責維持桿細胞感光的正常生理,這點是確實的。
- 第二章:聽覺
- 思想實驗:「深山中,一棵樹倒下了,可是沒有人聽到。請問,樹倒下時有發出聲音嗎?」答案是沒有。因為空氣的震動沒有經過大腦的詮釋之前,都不是聲音。
- 失智可能跟聽力損失有關。其可能的因果關係是,隨著毛細胞凋亡,大腦調用更多的資源來彌補聽力損失,間接地侵蝕其他認知功能。帶著這份認識,當聽力損失發生了,最好快點開始讓助聽器幫個忙!
- 第三章:嗅覺
- 左撇子女生裡面,有4%沒有嗅球,但這些人依然有嗅覺。然而這些意味著什麼呢?不知道。
- 英文中會用「smells fishy」來表達「不相信某個陳述」。而其他還有二十幾種語言也使用了相同的比喻方法!這其中必有關聯,對吧?確實是的,當環境中留有魚油的氣味時(無論受試者是否感知到這件事),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跟糾錯的敏銳度都比較高!
- 文化的影響呢?嗯,這裡也有例子:位於馬來西亞跟泰國邊境的嘉海族,他們的氣味詞彙明顯較西方人多。
- 蘇格蘭有一個可以聞出巴金森氏症的退休護理師。而且如果當下是偽陽性,那不久後依然會確診!
- 精子也有嗅覺。
- 體內的器官們也有嗅覺。
- 當然,其實這一切都是化學受器,一點也不奇怪。
- 喪失嗅覺後重新復原的案例不少。
- 第四章:味覺
- 跟味蕾相同的甜味受體,在腸胃道中也有(大概是參與了胰島素的分泌控制)。
- 甚至,我們已經在下視丘上找到鮮味受體了(讓你有飽足感)。
- 如果控制受試者只聽得到咀嚼聲中的高頻部分,那他會覺得這個洋芋片更脆。
- 用白色杯子喝咖啡,會覺得這個咖啡苦了兩倍。
- 這可能跟咖啡相對來說看起來更「黑」了有關。通常黑、綠、紅、白在我們的感覺上對應到苦、酸、甜、鹹。但很有可能只是經驗所致,因為亞洲人很常把黑聯想到鹹(大概是因為醬油)。
- 第五章:觸覺
- 各種受體簡單講了一下。
- 有體毛分佈的皮膚就沒有梅斯納氏小體(Meissner’s Corpuscles)。對於觸覺的敏銳程度並不僅只是受體密度差異,有些受體就是不存在某些皮膚上。
- 腳趾哪隻被碰到?正確率出乎意料得低!
- 愛撫感測器!頸部與額頭有一種獨特的觸覺纖維——CT 纖維(C fiber 的 Tactile 受體),這個 CT 纖維偏好攝氏32 度的緩慢觸覺,酷吧。
- 第六章:本體感覺
- 三類重要的本體感覺受器分別是肌梭、Golgi tendon organ、巴齊尼小體。沒錯,巴齊尼小體不止分佈於體表,關節囊內也有!
- 視覺凌駕於本體感覺的例子:鏡子實驗——外翻或內翻?
- 我們知道太極拳、瑜伽、皮拉提斯都是會挑戰到本體感覺的項目,有辦法更多嗎?嗯,試著閉上眼睛!
- 第七章:前庭感覺
- 前庭感覺分兩部分:耳石感覺重力方向(直線加速度),半規管感覺三維空間中的旋轉動作。
- 暈車?來自前庭感覺跟視覺的輸入衝突:車上的東西看起來跟自己保持靜止,但前庭認為自己明明不靜止呀!
- 「離體經驗」或所謂的「靈魂出竅」是前庭損傷患者常有的症狀。
- 第八章:內感受
- 迷走神經可能是一個很關鍵的傢伙。
- 迷走 tone 太高可能跟全身性發炎反應一直處於較高水平有關,於是有了用電刺激迷走神經來治療類風濕疾病的療法。
- 迷走 tone 好的人,情緒控制力也較好。這蠻合理的,畢竟容易回到穩態的人,情緒回復就會快,這不奇怪。
- 迷走神經可能是一個很關鍵的傢伙。
- 第九章:溫覺
- 有些傳遞壓覺的神經末梢(主要是 C fiber)也會被「冷」trigger。所以冰冷的東西,我們拿起來會感覺更重。
- 當食物溫度降低,鮮味程度會下降,鹹味程度卻會上升。(本來以為冷掉了不好吃只是因為香氣減少,看來味覺也是有受影響的)
- 冷氣開幾度?女生想調高,男生想調低。因為男生的基礎代謝率較高,所以咯。(但女生洗澡水都超熱到底怎麼解釋呀)
- TRPV 1:傷害熱受體(43°以上),也是辣椒素受體。
- TRPV 3:溫暖受體(32°-39°),同時也是香草、肉桂、樟腦、乳香的受體。這能解釋為何我們喜歡這些東東。
- 第十章:痛覺
- 通常來源有三:熱、化合物、機械性傷害
- 傷口為何發癢?因為有一種引發癢的受器會跟組織胺結合。
- 第十一章:腸胃道感覺
- 口渴是下視丘偵測血液濃度來判斷的,但我們喝水的瞬間怎麼能那麼快解渴?濃度大概要花個十分鐘左右才會改變欸。所以顯然腸胃道也是會偵測這件事的,目前認為是在小腸的前端。
- 第十二章:方向感
- 鮭魚、遷徙性鳥類、帝王鳳蝶、鴿子、果蠅在構造上能用磁場導航。
- 目前懷疑人類腦中也有類似的結構,能對磁場變化起反應。不過這件事顯然沒有進入意識之中。
- 第十三章:性別差異
- 女生的嗅覺確實比男生更敏銳。
- 孕婦的嗅覺沒有更好,但對氣味的詮釋改變了(對很多味道反感),所以會比較敏感。
- 聽覺跟觸覺似乎也是女生比較好,但尚無定論。
- 第十四章:感官與情緒
- 這裡提到了所謂的「因為哭泣所以感到失落、因為顫抖而感到恐懼」,而非反過來。即,我們是因為感受到了身體狀況,才意識出自己當下的情緒。這就是為什麼「吊橋效應」能發揮作用,因為恐懼跟怦然心動的生理反應有部分重疊了。
- 述情障礙(Alexithymia)的比例是一成!這個數字滿誇張的。有述情障礙的人,能感受到情緒的生理,但難以解釋。比如說,怦然心動的時刻,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渾身不自在。這似乎可以解釋「木頭男」欸(?)
- 自閉症必定缺乏同理心嗎?實際上的因果關係可能是:半數自閉症患者有述情障礙,這導致了同理心缺失。但另一半則不是同理心缺失,而是同理心造成的情緒反應太大,引發了痛苦,而為了避開這類感受,這些自閉患者選擇逃避目光。
- 內感受缺失可能是大多數精神疾病的重要共同點。而青春期、孕期、更年期因為荷爾蒙的關係,內感受或多或少會收到干擾,這有可能就跟此時容易產生的焦慮、憂鬱、思覺失調有所聯繫!這尚無定論,但也有可能就是關鍵所在。
- 第十五章:敏感
- 第十六章:改變的感覺
- 1.「流水筆記」意似「流水帳」,是我一邊閱讀一邊記錄下來的隨手筆記,混雜了作者的原話與我自己的延伸想法,不會分別註明,請知悉。如果你想在購買前窺探一下書中的議題,可以瀏覽參考。 ↩
本部落格所有文章除特別聲明外,均採用 CC BY-NC-SA 4.0 許可協議。轉載請註明來自 Hi 我劉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