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_shuai

韓文學起來總覺得沒有日文那麼好上手,是我的錯覺嗎?也許不是哦。

本文提出一個華語使用者在學習韓語時,會遇到的「阻礙」——母音的異同。雖然很多學習資源都會稍微帶過這個課題,但不見誰引入第三方系統來討論它。

我們今天就用 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國際音標)來觀察一下,母音御五家([a], [i], [u], [e], [o])之中,韓語跟華語之間的對應關係是如何?又或者——其實無法對應?

[a]

好消息,「ㄚ」跟「아」的發音是一樣的,沒毛病。

有趣的是,日文「あ」在此處反而不太一樣,發音時的舌頭位置會往後退一點。然而這其實也不至於造成混淆,因為雖然嚴格來說「あ」會標成更準確的 /ä/,但由於在任何情況之下跟 /a/ 互換都不會影響意思表達(可視為我們之前討論過的自由變體),平時用 /a/ 來描述也是 ok 的。

結論:「ㄚ」跟「아」唸作 /a/;「あ」稍有不同唸作 /ä/。

[i]

好消息第二彈,「ㄧ」、「い」、「이」的發音是一樣的,十分開心。

結論:「ㄧ」、「い」、「이」都唸作 /i/。

[u]

這裡就有幾個點要釐清了。

「ㄨ」跟「우」確實都是 /u/,但你知道日文的「う」其實是 /ɯ/ 嗎?從 IPA 的角度來看,這之間的差距還挺大的——唸 /u/ 的時候圓唇,唸 /ɯ/ 不圓唇。這就是我們唸日文聽起來不地道的核心問題之一。

重點來咯,你知道其實「으」不是唸「ㄜ」嗎?實際上,「으」跟「う」是一樣的 /ɯ/,而不是我們常常便宜行事而教的「ㄜ」。

結論:「ㄨ」跟「우」唸作 /u/;「으」跟「う」唸作 /ɯ/。

p.s. 「ㄜ」的 IPA 是 /ɤ/,半閉後不圓唇。

[e]

最熱門的問題來了:「애」跟「에」到底怎麼分?咱們就不要憑感覺亂描述了,IPA 作為一套標準可不是塑膠對吧?

「애」是半開前不圓唇的 /ɛ/,而「에」是嘴巴沒開那麼大的半閉前不圓唇 /e/。

那到底為什麼我們總是聽不出兩者的差別?理由倒也十分簡單,因為華語的「ㄝ」在 /ɛ/ 跟 /e/ 之間自由變體。白話來說,就是我們沒分那麼細,自然而然對這兩者的微妙差異不太敏感。而日文中的「え」跟我們是類似的情形。

結論:「애」唸作 /ɛ/,「에」唸作 /e/;「ㄝ」跟「え」在 /ɛ/ 跟 /e/ 之間自由變體。

[o]

「오」跟「어」又是一個課題。但其實這兩者的差別就比較大了,主要難點一樣在於華語裡面並沒有不圓唇的半開後元音,所以我們比較難用聽的去分辨。這個特別的傢伙就是唸作 /ʌ/ 的「어」。

而「오」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ㄛ」了……嗎?

抱歉,還是要稍微注意一下,「ㄛ」跟「お」在 /ɔ/ 跟 /o/ 之間自由變體,概念跟剛剛是一樣的。但「오」比較嚴格地被歸在 /o/。

結論:「어」唸作 /ʌ/,「오」唸作 /o/;而「ㄛ」跟「お」在 /ɔ/ 跟 /o/ 之間自由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