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ons

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美國芝加哥大學和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顯示:即使繁忙程度被迫超過可負荷范圍,人還是會因為繁忙而感到幸福。許多人都相信悠閒會使人幸福,但事實反而相反。

令人遺憾的是,我找不到這篇文獻的出處,書中也沒有附註(事實上,全書沒有半個註腳)。

那拖延呢?這裡引用的是史丹佛大學哲學系教授 John Perry 的招式:待辦事項裡如果有個最棘手的傢伙,那麼其他事項就會顯得誘人。我們利用這點,拖延大魔王,讓其他小兵顯得可愛,我們就會一直去執行那些簡單的任務。

總地來說,其實結論是:忙碌反而會幸福、拖延反而有效率,才對。(「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是書中原本的章節名稱)

姿勢的力量

作者在「想提升效率,從改變姿勢開始」章節中引用了 Cuddy 著名的「高權力姿勢」(Power Pose)。其研究指出,採取象徵自信的姿勢,會使得睪固酮濃度上升、皮質醇的濃度下降。這意味著…… 更多的自信與較低的壓力。而這樣的順序,有悖於我們的直覺——難道不是先「感到」自信,才進而「表現」得自信嗎?

類似這樣先後順序的討論,濫觴可能是「臉部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表情會反過來影響內在情緒。猜猜看最先提出這個想法的人是誰?達爾文!(出自 1872 年出版的《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深遠的洞見啊達哥。)

還記得我們在 Gazzaniga《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討論過的「情緒先行、感受其後」嗎?我們在意識無法感知到的魚腥味環境之下變得更加容易猜忌、我們在視網膜被快速閃過一張意識無法感知到的駭人照片之後變得緊張、我們不是因為遇見了喜歡的人感到開心而是因為開心所以認為自己喜歡這個人…… 「情緒」是個身心綜合狀態,而「感受」是我們的「左腦解釋器」讀取情緒以後,所描述出來的「解釋」。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微笑」不只是個表情,它就是情緒本身;「高權力姿勢」不只是個動作,它也是情緒本身。而當左腦解釋器發現你在微笑,就會認為你很開心。此即「感受其後」。

閒聊的力量

在「閒聊的力量」章節中作者提到,工作上的「非正式交流」可以使人專注力更高,並且還能提升自己的「社會資本」,同事會容易給你更高的評價。

這題其實我們在《最高學以致用法》裡面就學過了,根據「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我們會單純地因為熟悉某個事物就對它產生好感。所以只要多打招呼多閒聊,你自然而然會被喜歡。這也是為什麼競選廣告什麼文案都不用附也沒關係,反正就是要能被看到。這也是為什麼掛名贊助的產品只要掛名就好,反正能被看到就好。

幹勁的有無只是一種幻想

作者提到,若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幹勁不是一種會「失去」的「物品」。提不起勁,只是找不到具體的方法罷了。

接著端上了自我決定理論(SDT)的三個動力要素:自主性、關聯性、勝任感(書中的用詞是「熟練」,我猜是本作從英文翻譯成日文,再二度翻譯成中文所致)。

嘿,這三大動力要素我們在《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討論過對吧,如果進行一項任務可以滿足這三個需求,那麼內在的動力就會容易自發地湧現。

緊張反而帶來好表現

容易緊張常常被我們視為是一種劣勢,或甚至是一種缺點。因為交感神經活躍帶來的戰與逃反應,主要是拿來…… 戰與逃,此時血液被大量地輸往骨骼肌,好方便我們可以揍人或是開溜。就演化的角度來看這十分合理,但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通常用不太到這方面的機制。相反地,激起我們戰與逃反應的可能會是在群眾面前發表談話、應一個重要的試。此時,最需要好好發揮用處的前額葉皮質反而得不到充分的資源(雖然腦部確實會增加血流量,但反正不是拿去供應負責高級思考的前額葉),於是搞砸了一切。

以上是我對於「緊張」的認識。但書中提到:

  • 壓力反應旺盛的運動選手通常競爭力較高
  • 考前腎上腺素分泌較多的學生得分會較高
  • 在和綁匪談判時,心跳逐漸加速的警察,比較不會誤射到人質
  • 比較能夠「接納不安」(理解緊張焦慮也能是種助力)的人,唱歌比較不容易走音。

挺有趣的,對於需要冷靜判斷的場景,居然也可能化緊張為正向助力。依舊可惜的是,作者提到的文字就跟我上面列舉的一樣精煉,沒有給出出處,難以進一步討論。

Other Good Points

  • 尋求該如何達成目標的建議,而非是否該追求目標。
  • 新年新希望不要聚焦在想要達成的「目標」,而是「原因」。
  • 內在驅力比起外部報酬,品質更高。
  • 將「嫉妒」的情緒透露給他人,會比較容易因此遇到好事。
  • 「為了恢復注意力,滑個手機休息一下」跟「為了助眠,睡前喝個酒」都是看似合理但完全反效果的策略。
  • 即使很忙時間不夠,一個小時內一樣只用45分鐘為單位進行工作,剩下的15分鐘要去做一些讓自己開心、豐富心靈的事。

敝人在下我的碎碎唸

曾看過作者的《輕鬆駕馭意志力》,十分有料,故看到這本直接無腦下單。然而這本不太一樣。

不曉得為什麼這本沒有在美國出版,而是被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更有趣的是,中譯本甚至是從日文本翻譯過來的。經過了雙重翻譯後,總感覺用字遣詞有點不夠精確。

除此之外,這本的權威感也低了很多,不若《輕鬆駕馭意志力》那樣四處沿引研究、各個論述都有理論背書,這本給人的感覺是單純作者的人生經驗分享。不是不能接受經驗談,但就跟我的期望不太一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