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vilege

簡評

簡明易懂的金融書籍非常稀少,針對台灣討論的金融書籍更是如同鳳毛麟角。而這本《致富的特權》是此二者的交集!
雖然此書旨在探討「台灣央行」的過去與現況,但字裡行間非常照顧金融小白,每個議題都會先傳授先備知識給讀者,再行討論。
雖然我本來就稍微瞭解利息升降、匯率高低對於市場會有何種影響,但都僅止於「影響」,並說不清楚其底層的理由。而這本書會將金融效應的前因後果交代清楚,例如,低利率為何造成通膨,又為何低利率沒辦法「長期」刺激經濟?這些平常大概知道,但認識卻很模糊的概念,書中都有說明原因,令人有所會意。
這本書我會推薦給「想開始認識金融的小白」、「想講清楚為什麼台灣房價那麼誇張的人」、「想知道央行到底在做什麼的人」。

流水筆記1

  • 1987 年之前,新台幣一直跟美元綁定 40:1 的匯率。
  • 被指責為匯率操控國後,放寬管制,在亞洲金融海嘯前徘徊在 25:1 附近。
  • 亞洲金融海嘯後,彭淮南藉勢維持新台幣貶值,守著彭淮南 30:1 的防線。

低利率刺激經濟,一直低一直爽?

高利率跟低利率哪個好?執政者通常偏好低利率。

川普常常公開抱怨鮑爾的低利率決策、老布希連任失敗也怪罪格林斯潘降息的幅度太大。

不能一直低利率嗎?低利率政策比較像是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短期有效,但不能長期服用。

低利率可以帶來快速的經濟擴張,但持續進行太久,效用就會大幅降低。

  • 長期的經濟發展看的還是「技術的進步」跟「生產力的提升」。試想大家一直擴廠,但勞動力需求跟得上嗎?
  • 一直低利率,等需要時要怎麼降息?
  • 不動產會一直漲。因為借貸成本降低,不動產需求增加。

匯率與利率的關係

大部分央行都會刻意控制外匯,但聯準會就還好,畢竟美元比較強勢?

台灣吃重出口,央行會希望匯率低一點。如何讓匯率維持低檔?低利率可以讓資金離開台灣(因為資金會去追逐高利率的其他市場),此時新台幣需求下降,匯率自然降低。

可以不動利率就降低匯率嗎?可以,禁止外資進入就好。

美國就抗議過台灣一直出口產品,但匯率一直維持低檔,讓美國工業受損。於是後來放寬管制。

匯率低檔也有壞處,比如南韓跟台灣的經濟程度想當,但台灣在國際上的消費能力卻比較差。

央行的盈餘繳庫

台灣獲利能力前三名的單位(以 2018 的稅前淨利為例,單位為台幣):

  1. 台積電 3975 億
  2. 央行 2254 億
  3. 鴻海 1703 億

截至 2020 年底,台灣的外匯存底為 5299 億美元。然而這不包含內賬的隱藏資產,隱藏的有一千多億。

國際上一般建議是,外匯存底應能支付一個國家半年的進口額,這對於台灣來說大約是 1400 億美元,台灣超過四倍。

盈餘繳庫如果是透過外匯市場換匯成新台幣再交給政府,那匯率就不好控制了對吧?所以實際上,央行只要動一下資產負債表的數字,將「淨值」扣掉,加到「政府存款」裡,就解決了。等到政府實際花用的時候……沒錯,貨幣就流通出來了,效果同「印鈔」。與無端印鈔的差異在於,此處姑且算是有「外匯存底」作為擔保,有其發行上限。

但讓央行一直代為「繳稅」(盈餘繳庫佔台灣政府歲入的 7% 左右)其實背離了賦稅制度的一個重要職能——財富重分配。如果說「累進稅率」可以降低貧富差距,那央行的盈餘繳庫就是反其道而行。雖然看起來是幫人民分擔賦稅,但實際上為了維持穩定的高額收入,長期壓低的利率反而圖利了既得資本利益者。

既然一直「盈餘繳庫」,那台灣應該要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沒有的理由是:

  • 發行量姑且有外匯存底作為擔保
  • 央行為了抑制流通量,大量發行定期存單回收貨幣
  • 全球的通膨效果都開始趨緩,可能是因為全球化大幅降低了商品製造成本的關係。

央行影響利率的方式

  • 美國聯準會採用「公開市場操作」,買入或賣出政府債券。買入就如同投注資金,此時利率自然下降。最終目標是影響「隔拆利率」。
  • 歐元區則是直接由央行設定「重貼現率」(跟央行借貸的利率)來影響「隔拆利率」。
  • 台灣比較奇怪,「重貼現率」跟「隔拆利率」一直都沒啥相關性。利率政策也都是象徵意義而已。

如何調節貨幣流通?

聯準會透過買賣美國政府公債,十分簡單。

台灣央行則是:

  • 買入外匯(增加流通)
  • 賣出外匯(降低流通)
  • 發行定期存單(降低流通)
  • 盈餘繳庫(增加流通)

三元悖論

  • 固定匯率
  • 自主的貨幣政策
  • 資金自由流動

任何金融體系在此三者中只能選兩個。

台灣長期低利的影響

  • 房價。
  • 保險業氾濫,因為低利,銀行開始幫賣「金融產品」(不然放貸業務真的賺太少了),而民眾也追逐「金融產品」(定存沒未來)。
  • 僵尸企業(盈利僅能恰好償還負債的利息的企業),因為低利而苟延殘喘。

為什麼要維持低利率?因為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長期有匯率升值壓力,為了壓下來,只好如此。

台灣房價

比較 2002 跟 2014 的台灣「房價所得比」,從 4.47 成長到 8.41,幾乎翻倍。

於此同時,50 歲以下台灣居民在社會上的財富佔比越來越少,因為既得房屋者的資產持續升值。

房價一路上升的理由跟將近 20 年的低利率環境有很大關係。

台灣的低匯率

觀察外匯存底的變化,可以猜測央行的想法。而台灣的外匯存底就是一直增加。意思是,央行希望台灣維持低匯率。

1980 年前(對美元匯率為 1:40)跟 2000 年(對美元匯率為 1:30)後都是台灣外匯存底明顯成長的時候,因為都在試圖壓低台幣匯率。而中間的 20 年(對美元匯率為 1:25)則是相對不干預市場,所以外匯存底就不見累積。

搭上亞洲金融風暴的順風車(外資逃難,亞洲貨幣貶值),彭淮南在 2000 年後走上不讓新台幣升值的老路,死守 1:30 的彭淮南防線。

因為台灣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所以央行不用遵守會計準則,所以可以對國際做「外賬」,哈哈。藏了比較多資產,躲避美國的干預匯率的指責,所以其實台灣的外匯存底可能一直都還是被低估。

台灣的低利率也有壞處:

  • 產業升級停滯。因為進口新技術的成本增加了,導致產業不事研發。
  • 產業升級不力將導致薪資成長緩慢。
  • 雖然台灣購買力平價人均 GDP 一直名列前茅,但相對的,名目人均 GDP 就沒那麼好。表示不出國生活水準很不錯,但一出國就是窮人(國際購買力差)。

壓低匯率的貨幣戰爭

美國量化寬鬆的時候,各國常常會故意跟著貶值自家貨幣——貶值救出口。

但如今這招已經不太管用了,因為全球製造業已經高度分工,你的零件可能很大一部分也是進口來的。

台灣的名目 GDP 壞掉了

國際購買力很差。


  1. 1.「流水筆記」意似「流水帳」,是我一邊閱讀一邊記錄下來的隨手筆記,混雜了作者的原話與我自己的延伸想法,不會分別註明,請知悉。如果你想在購買前窺探一下書中的議題,可以瀏覽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