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put

知識點要用到才會形成長期記憶

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的記憶,會轉變成長期記憶。雖然沒附 reference,但依舊有其道理。我們在 《為什麼要睡覺》中已經知道,將海馬迴中的短期記憶轉移到大腦皮質中形成長期記憶是睡眠的一大重要任務,而這個過程會挑選「有用的」來記住。

但「有用」的定義是什麼呢?不好意思不知道,在葛詹尼加的《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中我們認識到了大腦是採取各個模塊分散式平行式的運作方式,我們根本不是大腦的主人,所以睡眠中當然也不是我們用意識來判斷什麼要記得、什麼不用。那麼,要怎麼讓這個「睡眠記憶模塊」將一件事選為「有用」呢?也許我們實際用到它,就是一個增加獲選機率的辦法。

用這樣的邏輯來看,前述的「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也就不失為一種可量化的實踐方針。

手寫的學習效果比打字更好

根據記憶性質的不同,長期記憶可以分為程序記憶可述記憶,前者可以理解為我們俗稱的肌肉記憶(執行魔術方塊公式、彈奏樂器就屬此列),後者則可以再分為情節記憶語義記憶

其中情節記憶顧名思義,負責第一人稱的故事(我第一次搭飛機的時候吧啦吧啦吧啦),而語義記憶負責教條式的知識(台北市是台灣的首都)。這些不同的記憶,在大腦中也由不同的路徑和區域進行處理。

據此,如果學習一項新內容時可以同時用上多種記憶(同時多個腦區一起處理這件事),豈不是更印象深刻?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比起默背,朗誦更佳;比起單純用看的,同時抄寫下來更佳。

所以打字到底輸在哪?比起手寫會活化布洛卡區(負責表達的區域)跟啟動網狀活化系統(負責選擇性注意力),打字很遺憾地——不會用到這兩個途徑。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已有多項研究指出打字的學習效果較手寫來得差。

話都說到這邊了,身為狂熱打字派的我整個不知所措,憑什麼手寫會用到布洛卡區而打字不用呢?這個生理事實我還沒有找到文獻出處,此處我存懷疑意見。另外,大部分手寫優於打字的研究都著重在語義記憶上(看到的幾乎都是用背單字來實驗),至於其他種類的學習,我們還是姑且別太早下定論為是。

至此,雖然不是全盤否認打字,但基於對實證科學的相信,以後背單字還是拿出紙筆吧。(當然,拿 Apple Pencil 也算數,只要是手寫都可以)

語義先運動、程序後運動

先運動後,語義記憶處理得較好。所以準備一般考試不妨先出去動一動再回來唸書。 程序記憶則適合反過來,學完再去運動。所以練完一首鋼琴曲後,不妨出去動一動吧。

不過這部分不是書裡講的,是大學選修動作學習提到的。但出處我找不到,還請各位提點。

Other Good Points

  • 輸入能夠改變「大腦世界」,但唯有輸出才能真的改變「真實世界」。
  • 透過書寫、朗誦作為輸出,可以更好地記憶。為何呢?因為除了「內容記憶」進入了顳葉,此處還疊加了一部分「程序記憶」進入了小腦。
  • 透過說明,可以讓「語義記憶」再疊加一層「情節記憶」。
  • 甚至在學習時塗鴉也能學得更好。
  • 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的記憶,會轉變成長期記憶。
  • 輸入跟輸出的比例建議為三比七,少死讀、多練習。(書中多處提到這個比例,但都一樣沒 reference)
  • 眼神接觸會產生多巴胺,腦中發生的事幾乎跟肌膚接觸一致。
  • 多打招呼多閒聊,單純曝光效應會讓別人自動對你產生好感。
  • 表達感謝會同時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催產素、腦內啡,表達感謝非常神。
  • 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雖然言之有理,但其實沒啥實證效力。不過有個實驗是這樣的:要求受試者背誦一些內容,一組被告知等等要考試,一組則被告知等等要再去教下一組人。結果是,被告知要教人的,學得較好。
  • 「先做再說」有生理學上的小基礎。伏隔核會產生動力,但必須從事一件事一段時間(約為五分鐘)才會開始發動。
  • 情緒也會影響學習,甚至字面上的也會。相較於中性單字,正向單字我們比較容易記住,負面單字則反之。
  • 書中「三十分的完成品」一招挺戳中我。意思是一份作品先完成三十分就好,接著再改稿和琢磨。一口氣先完成整個架構,確實是我可以採取看看的策略。
  • 比起單純記錄,建議日記只寫「正面內容」,有研究指出如此一來會有較高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 建議寫讀書心得可以採取「Before and After」的模式。確實呢,改變認知的部分其實才是最棒的部分才對。

個人小評

每篇都短小精幹,適合零碎時間閱讀,偶有乾貨、偶偏題。

比如說第一部分看一看,總覺得怎麼變溝通術了呀?講了一些例如不要說人壞話、如何拒絕、如何讚美、如何賣東西……諸如此類的小主題(用「說」輸出)。感覺得出來作者很多想分享的經驗跟觀點,但如果衝著「最高學以致用法」這個響亮書名而來的讀者應該會略感汗顏,整個乾掉。後面甚至詳細講了自己使用了哪款原子筆、筆記本用紙、滑鼠品牌跟滑鼠墊的圖樣……(用「寫」輸出,還特別括弧跟我們說他滑鼠的顏色),另外還有列出一份「好哭電影清單」給我們(用「哭」輸出)。

撇除這類太多閒話家常的章節,對於學習還是給出了不少妙招與其簡單的生理基礎。不過可惜就可惜在太精簡了,有很多地方說是研究指出,但就是不給 reference,讓想深入了解的我不得其門而入。

總地來說,是一本適合以輕鬆的心情來閱讀的一本小書,不去較真還是很好讀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