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3-Lie

皮亞傑之前

在皮亞傑(大致在1960)之前,人們認為孩童的認知能力跟大人是一樣的,只是缺乏經驗跟知識。

皮亞傑顛覆大家的看法,表示孩童不是「小大人」,其實認知能力是要漸進發展並建立的。愛因斯坦曾說,皮亞傑的發現跟理論是「天才之作」。

一歲前就已擁有數感、物理常識、簡單的邏輯

皮亞傑發現九個月大的孩子才會動手排除遮擋物,找到後方的玩具,所以認為物體恆存是九個月大的里程碑。但後續透過「凝視時間」的觀察,其實五個月大的孩子,就會對違反物體恆存的狀況感到好奇。

同樣是五個月大,孩子至少具備 1+1 或 2-1 的概念。因為當我們用屏風遮擋一個物品,再放進一個物品,當我們秀出來居然還是只有一個物品,孩子會投以較長的凝視時間。兩個物品遮住,拿出一個後,秀出來還是兩個,一樣會得到較長的凝視時間。

物體違反地心引力往上飛時、兩物隔空互動時也會。

甚至,八個月大的孩子有機率的概念。一白四紅的獎池,我們抽出四白一紅給他看,你會得到凝視。

人腦是多功能瑞士刀,不是通用型處理器

這個概念我們在《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就討論過,我們只能學會我們能夠學會的能力。而通常,某個能力就是某個大腦模塊專門負責。如果大腦中沒有某個模塊,那我們就做不到那件事。

rTPJ:心智理論的腦區

擁有心智理論能力代表,你知道他人也擁有心智,並且他人可能擁有錯誤信念。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我們在受試者面前打開糖果的包裝,結果裡面是一隻鉛筆,此時我們問:「如果等等小明來了,你覺得他會猜裡面有什麼?」。如果正確回答,表示擁有心智理論能力。

看似簡單,但三歲的小朋友通常沒轍,平均要到五歲才會通過。

負責這個能力的腦區就是 rTPJ,我們若用跨顱磁刺激的方式刺激這個區域,可以影響成人對他人行為的道德判斷。(推敲他人意圖的能力受到干擾)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

書中雖然在第二章就討論了心智理論,可是在第十章才標題回收。好了,所以為什麼三歲開始說謊呢?就是因為心智理論的能力發展出來了。但是第二章說三歲無法通過糖果測試,但這裡居然又能說謊了?

這裡我們可以推論,隨著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讓說謊這個行為出現。而隨著心智理論能力的逐漸成熟,說謊的能力也會進步。據書中的例子,三歲孩子雖然會謊報自己沒有偷看盒子,但你只消進一步問盒子裡面有什麼,他會不攻自破。但五歲以上,他會開始圓謊。

三元共享式注意力

一歲大的孩子就會用手指物了,但他是要指給你看嗎?研究認為,是想指給你看沒錯。

哭鬧要理會嗎?

有一派育兒理論主張,寶寶哭鬧時先不要理會,不可以讓他們覺得只要哭鬧就能解決問題,否則他們會學會這種情緒勒索的招式。

但這裡指出,如果寶寶跟照顧者之間的社交互動不良,所造成的心理生理壓力會對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如果真的擔心寶寶學會使用哭鬧來予取予求,等到年紀較大了再進行矯正即可。

女性憂鬱症比例較高的其中一個可能:MAO

MAO 即單胺氧化酶,顧名思義,單胺會被他代謝掉。咱大腦中的血清素跟多巴胺都在其防守范圍內。

而負責表現 MAO 的基因位於 X 染色體,所以擁有兩條 X 的女生,其 MAO 的表現量也會高於男性。

從這個因素出發,女性腦中的血清素會比較快地被代謝掉,相對上更有憂鬱的機會。

三百年未解的哲學問題:視覺跟觸覺的推理

突然恢復視力的天生盲人,能第一次就看出圓形跟方形嗎?

經驗主義陣營的洛克、伯克萊認為不行,理性主義的萊佈尼茲認為可以。

2011 由海爾德與辛哈針對先天白內障的復明實驗給出了答案:不行!

從此這題不再是一個哲學問題。

Other Good Points

  • 語言學習確實有其關鍵期,而開關跟 GABA 也許有關。但為何要關閉關鍵期呢?推測是因為運作期間產生的自由基太多。
  • 全世界的語言加總起來有 800 多個音素,而嬰兒全部都能分辨出來。但隨著成長(專化),敏銳度就會下降。書上的例子是,日本人的 R、L 不分。
  • 帕夫洛夫其實是生理學家,研究動物的消化系統得過諾貝爾獎。 流口水的制約,是不小心發現的。
  • 操作制約的四個元素中,目前專家建議是,管教孩子以「正增強」跟「負懲罰」較為合適。
  • 因為優生學的流行,整個美國在 20 世紀有六萬人被強迫絕育。
  • 表觀遺傳學的例子:
    • 曾在青春期以前經歷過饑荒的世代,其孫輩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反過來,孫輩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多出常人四倍。
    • 老鼠實驗中,透過氣味與電擊,讓老鼠害怕該氣味。這個記憶,居然透過表觀遺傳的方式,遺傳了下去!(為了避免是爸媽傳授的,甚至是走人工授精,不給教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