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一本重新思考人生與工作的改變之書

you-turn

基本資料

  • 原文書名: You Turn: Get Unstuck, Discover Your Direction, and Design Your Dream Career
  • 作者: Ashley Stahl
  • 出版日期: 2021/01/26
  • 譯者: 何玉方, 陳筱宛
  • 譯本出版日期: 2022/01/27
  • 出版社: 商業周刊
  • Type: 生涯
  • Score /5: ⭐️⭐️

筆記

  • 美國受僱者的平均年齡是42歲,而估值高於十億美元的私人企業創辦人平均年齡是32歲。(p.33)

  • 美國作家 Dorothy Parker 說:「我討厭寫作的過程,但喜歡寫完的感覺」。

  • 只有 27% 的畢業生能夠找到與學位相關的工作。(p.235)

  • 當工作內容根本不需要碩士學位時,此時顯得你「資歷過高」;而申請不相干領域的工作時,此時顯得你「一塌糊塗」。相較於學士學位,在某些情況下持有碩士學位的人薪水少了 6%。(p.235)

    • 「在某些情況下持有碩士學位的人薪水少了 6%」?這句話顯然很不負責任啊,所以是什麼情況之下呢?幸好作者還是有附上來源:Should I get a master’s degree?

    • 實際閱讀後,作者其實根本是引用了其中少數的例外(這個 -6% 的例子是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managers)。在大部分的領域,碩士學歷帶來的薪資紅利(wage premium)都是正的,包含商界、教育界、科研、醫療業。

  • 最好的工作並不總是給資歷最好的「候選人」,而是給了最好的「求職者」。

  • 根據史丹佛大學的數據,60% 的創意靈感都不是在工作時產生的。(p.48)

  • 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總感覺自己沒有參與的時候,別人都在經歷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社群恐慌症。

  • 大多數人潛意識中覺得「幸福是有極限的」,而這被 Gay Hendricks 認為是「上限問題」,包含了四個基本的錯誤認知。(p.324)

第1章:別做熱愛的事,做真實的自己(了解自己的核心本質)

  • 所有人在決定事業與人生方向時,往往會忽略自己的核心本質。我們會選擇慣性操作,優先考慮輕鬆且短暫的興趣,而不是自我本質。
  • 如何瞭解自己的核心本質?
    • 向家人朋友尋求意見
    • 重點檢視你的恐懼、障礙、限制,這些都容易使人偏離核心
      • 如家庭期待所帶來的限制、家人或自己曾遭遇的失敗

第2章:最糟的背叛就是違背真實的自我(發掘核心技能)

  • 辭職不見得是輸家,有時它其實是保留給贏家的:你得有一定程度的勇氣,才能承認某件事爛透了,而且對你行不通。在一個凡事看重計劃、工作年資、對公司忠誠度的世界裡,辭職是狠角色才做得到的事情。
  • 一個精彩的職涯始於真實自我和天生的技能與天賦,而非熱愛、或自認為熱愛之事。
  • 十大核心技能:語言、創新、建造、科技、動力、服務、審美、協調、分析、數字
    • 我大概是「語言」跟「分析」

第3章:苦樂相隨(解鎖你的金錢藍圖)

  • 在個人職業生涯中,你的動力來自「恐懼」或「鼓舞」?
    • 恐懼的例子:害怕自己在社會中微不足道,所以力爭上游。
  • 提到了依附理論中的四種依附類型:
    • 安全型(充當堡壘,走時哭,回時笑)
    • 焦慮型(不充當堡壘,走時哭,回是憤怒抗拒示懲)
    • 逃避型(不充當堡壘,走時沒差,回時沒差)
    • 混亂型(莫名其妙)

第4章:順其自然,一切自有最好的安排(確定核心價值觀)

在未知中如何自處與你人生的幸福息息相關。——作者的阿嫲

  • 寫下自己的核心本質 → 寫下核心技能 → 圈選出核心價值觀
  • 怎麼選核心價值觀:如果那個字眼並沒有出現在你的生活當中,你就不是你了(p.141)
    • 著重在「真實的自我」而非「想成為的那種人」

第5章:你是深陷恐懼,還是深受激勵?(接受自己的障礙)

  • 注意某個「亦敵亦友的情緒」

    • 作者遇到難題時,會陷入「焦慮」。這看似很正常,遇到壓力難免會犯小「情緒」,不是嗎?然而其實有可能只是「遇到問題就習慣性將自己包裹在『焦慮』之中,反而是一種習慣性的逃避」。
    • 有些人則是選擇使用「憤怒」、「羞愧」、「責備」。
    • 而我則是「成長焦慮」。
  • 「亦友」的部分則是:這情緒出現時,就是在提醒你自己又陷入了情緒的「鬼打牆」之中咯。

  • 這篇的練習主要是…呃,直面自己過去的創傷?(p.171)

第6章:興趣點燃熱情(務必評估核心興趣)

  • 「興趣」存在於你的許多理性好奇之中,而「熱情」則存在於你的內心。「熱情」是一種放大的、更深層次的興趣,代表了你真實自我的一部分。
  • 然而這邊強調:單單核心興趣與熱情是無法支撐職業生涯的,除非搭上核心技能與核心價值觀。
    • 如果一味追隨熱情,容易迷途而不知返。此時就該 You Turn 了。
    • 一味追隨熱情就好像在最喜歡的五星級飯店裡面當員工一樣。
  • 練習檢視自己的核心興趣(p.186)

第7章:切莫低估任何談話對象(學習將對話轉變成機會)

  • 超過 80% 的工作機會不會公告在網路上
  • 這篇講了很多作者勇於交集獲得的很多機遇,所以她鼓勵我們要多多行動,把自己放入人群之中。
    • 容我吐槽一下:一個盛裝打扮的年輕小姐姐當然會左右逢源啊。

第8章:精準自我行銷的魔力(如何打造完美的電梯簡報)

  • 76% 的招聘經理認為,自我介紹的電梯簡報中,「有趣」是必備的特質。
  • 打造完美電梯簡報的四個步驟:
    • 故事:首先引人入勝
    • 即興吹噓(cuff):謙虛地吹噓自己,對方會更願意採取行動幫助你
    • 技能:介紹自己的優勢技能
    • 目標:點明你剛剛的電梯簡報是為了什麼
  • 雖然不適用於正式的面試場合,但這兩個問題很好用:
    • 「我要如何才能在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你對這點有什麼建議嗎?」
    • 「你知不知道有什麼公司是我沒有注意到,但值得一試的?」

第9章:高度企圖心,但一切隨緣(停止丟履歷表,開始拓展人脈)

  • 以下為必須打破的求職迷思:
    1. 「有什麼工作上門就做什麼吧」
      • 退而求其次是必要的嗎?作者提醒,永遠都有公司在招募新人。
    2. 「先取得立足點再說」
      • 也就是「騎驢找馬」。作者提醒,騎驢找馬就像是期待沙拉變成甜甜圈。
      • 就算真的想先立足,最起碼要找一份與未來理想工作有關的工作。
    3. 「與家人和朋友建立聯繫」
      • 然而,好的人脈通常是冷淡的人際關係,靠親朋好友介紹實際上並不靠譜。
      • 作者雖然沒有深談,但這個概念先前已有耳聞。
    4. 「有工作總比沒有好」
      • 最好把「找工作」這件事當做專職工作。
  • 作者跟學校索取「畢業後搬到華府的校友名單」,然後寄信給名單裡的兩千多人。
    • 哇靠,校友沒隱私?不說了,我來去跟學校討資料。(?)
  • 實際應用:
    1. 瘋狂搜尋 LinkedIn 上的資料
    2. 列出目標公司名單
    3. 找出適合個人核心技能的去處
    4. 在每家公司鎖定兩個關鍵聯絡人(分別是 HR 跟你潛在的主管)
    5. 找到他們的電子郵件(LinkedIn 的私訊會沉大海)

第10章:成功法則──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一步步打造個人品牌)

  • 此章內容並沒有呼應標題。就是叫你雖然害怕,但還是要去做。
  • 想製造媒體曝光,需主動投稿。大部分作家或獲獎人士的熱門文章,並不是收到編輯邀約而生,而是主動投稿來的。

第11章:寶貴的人生低谷(把握主要和次要核心動機)

  • 一大串故事描述了臉書演算法廣告的難以掌握。基本上就是,同樣的內容在之前明明成效超好,但關閉再重啟之後,一切就變了。然後就是作者的事業因為廣告而欠下一大筆錢。
    • 身為演算法受害者心有戚戚焉。(?)
  • 人們通常是懷抱著以下十種(MOTIVATESS)裡面的一兩種作為動機去「工作」的:
    • Meaning(意義)
    • Optimal Health(理想健康狀態)
    • Time(時間管理)
    • Impact(影響力)
    • Visibility(知名度)
    • Accomplishment(成就感)
    • Training(培訓機會)
    • Ease(怡然自得)
    • Spending(開銷)
    • Self-Expression(自我表達)
  • 其中這些動機又都能分為「傷害性」跟「啟發性」兩個角度。
    • 例如,如果「時間管理」是對於目前工作的動機。那麼傷害性思維可能會是「我做這份工作是為了不必工作那麼辛苦」;啟發性思維可能可以是「當我能夠自由安排時間時,我能更有活力與創造力」。

第12章:沒有「一切重頭開始」這回事

  • 「錯誤」的道路會引導你走向正確的路。
  • 世界需要的是「你」,不是你認為你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評註

  • 書名根本就是標題黨!書名根本就是標題黨!書名根本就是標題黨!實際上,根據內文的翻譯,原文書名應該翻作「人生轉向」才對。這樣的銷售手段,不可取。
  • 雖然沒有查閱原文比對,但個人嚴重懷疑,「inspiration」在「明明是同樣的上下文情形下」被分別翻譯成了「鼓舞」、「靈感」、「啟發」,有點影響理解。可能跟雙譯者有關。
  • 看完以後才知道,原來作者也只是個很年輕的,透過網路創業,販售「職涯規劃課程」的青年創業家而已。在文末,作者甚至透露自己其實覺得自己不適合創業,想改做詩人……不確定是不是為了呼應自己的「You Turn」的書名而故意這樣說的,但也難怪在閱讀的過程中,偶爾都能感受到一股「不專業」的感覺。
  • 此書的「權威感」很低,比較像是作者個人的「求職心得與小故事分享」。如果本來就是喜歡從別人的例子與經驗中找尋方向的人,此書沒問題;但如果是重視「實證」與「方法論」的人,此書沒辦法。